枣庄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7300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延绵不断的灿烂文化。布艺缝绣技艺在这里同样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手眼相传,实实在在地传承到了今天,成为枣庄地区民俗、民风的活化石,并于2009年,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缝纫刺绣过去被称为“女红”, 据说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习惯于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飞针走线之中,创作出带有鲜明历史烙印和地域特色的缝绣作品,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艳丽,构成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十分绚丽光彩的一部分。
家住高新区兴仁花苑的尹丽和她的姐姐尹萍、嫂子陈秀兰都是枣庄民间缝绣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姊妹三人中,她是第一个跟母亲学习缝绣的。
采访:尹丽(缘何开始学习缝绣)
尹丽当时已年过50,从小到大又都没做过什么针线活,这学习起来,还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采访:尹丽(扎破手、成就感、母亲不相信是她做的)
相比尹丽来说,姐姐尹萍和嫂子陈秀兰的针线活都要好一些,因此,尹丽经常向她们请教,慢慢地姐姐和嫂子也像她一样喜欢上了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姐妹三人于是便一起做起了缝绣。
采访:尹萍(学了几年了,母亲奶奶都很会做)
尹丽(姐姐嫂子活好、做老虎)
布老虎和象征吉庆富裕的鸡、鱼等造型在枣庄民间缝绣作品中最为常见,人们把它作为装饰品置于家中,以驱逐邪恶、迎福纳祥,祈愿生活美满和睦、儿孙茁壮成长。
采访:尹丽(吉庆有余)
布艺缝绣的创作运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还融合吸收了民间美术中多种门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扎等技法,一针一线的慢慢完成。让尹家姐妹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的作品在2006年度山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展中赢得高度赞誉,国内外参观者一拥而上,她们带去的作品很快被抢购一空。
采访:尹萍、尹丽(高兴)
通过这一次参展,让尹丽对制作布艺缝绣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采访:尹丽(以前不知道这个意义,现在想多做些为枣庄争光)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尹丽会经常外出到一些工艺品店里欣赏那些传统的艺术品造型,看到好的作品和书籍就买回来学习参考,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展现出来,尹丽还跟着电视上书画频道里的名家们学起了绘画。
采访:尹丽(每天一张画、一个布艺)
尹丽姐妹的布艺缝绣作品保留了手工缝绣的原始状态,在传统布艺造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从她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民间布艺正在由原来的纯实用性逐渐向观赏性过渡。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针一线的功夫活计太费时费力,制作工序又十分繁琐复杂,使得缝绣技艺今天越来越乏人问津。
采访:现在人没时间做
目前,我们枣庄尚有少数民间缝绣艺人散居各地,她们当中最小的都已年过花甲。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枣庄布艺缝绣正面临着传承危机。
采访:尹丽(女儿帮着设计,给女儿留了样子)
尹丽的女儿叫林琼,是枣庄矿业集团党校的一名教师。在母亲的影响下,自幼学习美术的林琼对布艺缝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之余,不仅经常帮妈妈上网查询资料,还时不时为母亲的创作提一些建议。
采访:林琼(把一些灵感告诉母亲、把这个事传承下去的意义)
作为枣庄布艺缝绣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林琼心里有着自己的想法。
采访:林琼(小学手工课等)
眼下,尹丽姐妹又开始忙碌了起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要在台儿庄古城举办,这一次,她们要在家门口风风光光地把枣庄的布艺缝绣展示给世人。
采访:尹丽(国家、市里很重视、要把枣庄特色展示给大家、吉庆有余)
尹家姑嫂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获了奖,还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永久收藏。但是,尹丽一遍遍地提到:布艺缝绣能否传承下去,靠的不是展览馆里的陈列,而是世人对它的认可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