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思考如何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县域发展的实践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走出符合台儿庄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12月10日下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台儿庄区委书记陈永生说。
问:台儿庄区如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答:全会胜利闭幕后,台儿庄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全区上下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会、媒体宣传等方式,全面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和阐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深吃透全会精神,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台儿庄区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抓好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三项攻坚行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走好开放“必由之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把营商环境打造好,真正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支撑性的重点项目,加快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问: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台儿庄区“十三五”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对“十四五”有哪些展望?
答:“十三五”时期,是台儿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极具挑战、富有成效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五年来,新开工过500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123个,总投资390多亿元,国家电投、三一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百亿锂电产业板块初具规模,高端造纸、新型纺织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获评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高企15家、院士工作站4个,一批重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域旅游“台儿庄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是交通框架全面拉开。累计投入资金19.6亿元,新建、改建城乡道路550公里,S234沂台线南延、S241改建工程建成通车,新台高速即将通车,京台高速台儿庄大运河服务区和ETC出入口项目完成合作协议签订,济枣旅游高铁明年初即可开工建设,台儿庄港马兰屯作业区、台儿庄通用机场等建成运营,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建成环城湿地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森林和山体管护能力持续提升,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四是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五年民生支出达79.6亿元,年均增长5.1%。全区36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就业形势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舍标准化建设、化解大班额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健康台儿庄建设深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
展望“十四五”,台儿庄区将努力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建设自然生态活力、宜居宜业宜游台儿庄。发展质效再上新台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发新容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更加协调。生态建设实现新进步,加强湿地、山体等生态保护,确保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应急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台儿庄区如何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走出符合台儿庄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答:“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在全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台儿庄担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放大省际边界优势,以开放姿态融入区域发展。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以新台高速对接江苏省高速路网,以济枣高铁对接京沪高铁二线,借助运河航道升级实施船游大运河项目,构建鲁苏交界区域交通枢纽。同时,依托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深化与周边县(市、区)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在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形成边界协作优势。
二是抓住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历史机遇,以排头兵姿态打造运河明珠。规划实施大运河文旅小镇、大运河国家级风景旅游大道、“运河之窗”和“微湖之眼”大运河空中观景台和大运河船闸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全力打造大运河城市超级IP。发挥古城溢出效应,分层次优化城市中心区、特色景观区、中央商务区、公共活动中心等空间布局,推进城市“东提、西融、南跨、北扩、中疏”,进一步凸显城市风貌特色,将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打造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
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奋斗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高端装备、锂电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新型纺织、高端造纸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者 高鹏 梁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