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滚滚黄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
文明与自信
“黄河”之称,并非自古就有。《水经注》中称“上河”,《尚书》中称“九河”,大约在汉代有了“黄河”之谓。
南北朝范云的《渡黄河》有“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唐代刘禹锡曾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元代贡泰父的《黄河行》说:“黄河水,水阔无边深无底,其来不知几千里。”
鉴古而知今,观黄河而知中国。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孕育出生气勃勃的黄河文明。
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不可替代的主体。它是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传衍最久最具持续性的轴心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黄河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依据。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于坚定中国发展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文明具有鲜明的文化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不同民族、宗教,在黄河流域交汇、融合。
包括华夏文明在内的世界四大文明之间,以陆路和海路相连,彼此激荡、交相融合。
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培育灌溉农业,也让文学与数学之树开始发芽生长。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然而,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单一的灌溉农业基础上,一旦灌溉条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随之衰败。
中国古代文明则不然。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虽不如两河流域那样便于利用,却为先民发明创造更高更复杂的、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奠定了客观基础。黄河发源自崇山峻岭,从山岩喷泄而出的江流必须有较高技术才能利用,而广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发展不致因为某个中心的衰落而全体消亡。
因此,数千年来,中华古老文明不曾中断,持续发展。
历史与传承
黄河文明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它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惊涛骇浪,跨越了激流险滩,一直敞开胸怀勇往直前。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
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很高水平。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犹如中流砥柱,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五帝时代,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文明进入发展期。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
河洛地区,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中部、陕西东部以及山西南部地区。当时,河洛地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河洛地区率先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和都城,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文字。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兴起,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尚书》和《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诞生在河洛地区。
河洛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交流互动,相得益彰,不断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营养,持续充实完善自身。
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的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黄河文明进入兴盛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儒家、道家等学说发扬光大。汉学研究成果被后世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最早最高学府太学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上文化艺术高峰。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和洛阳在当时是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足见在历史上,黄河文明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因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与相处
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从早期与大自然的斗争经验中察觉到,如果想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
黄河周期性地泛滥,一面夹带着泥沙,一面又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这一地带的气候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黄河的不定期改道,使得人们无法用黄河水进行灌溉,只能种植不需要水灌溉、又易于保存的粟(小米)。可以说,黄河文明的古代农作物文化就是粟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九曲黄河万里沙。水与土的关系是自然的设置,难言功过。黄河的流变,却给予中华民族深邃而辽远的力量。黄河自身蕴藏的秘密,包括历史上的几次河水陡然变得清澈,都使人类不得不常存敬畏之心,认真思索与它的和谐相处之道。
黄河水,奔腾不止,静默不语,给我们继续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力量,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