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正在成为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灾难性疾病。我国约有1.2亿名糖尿病患者,确诊者仅30.1%,治疗率、控制率同样低至25.8%和39.7%。近日,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等主办的“2018北大糖尿病论坛”围绕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深入研讨。“糖尿病治疗绝不仅仅是降糖,也不能只会降糖。”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强调,糖尿病治疗过程长、并发症多,要注重综合性治疗、全程分段化管理,而不是只盯着血糖指标调节。
还有一些并发症别忽视
“对于内分泌科医生来说,认识到睡眠障碍会对代谢紊乱产生影响非常必要,但许多医生对此认识并不是很充分。要把睡眠障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全方位改善糖尿病结局。”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说,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在临床亟须得到更多重视。
“睡眠障碍与糖尿病其实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两者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约有1/3糖尿病患者合并发生睡眠障碍。”郭立新介绍,人体内许多激素与睡眠相关,比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睡眠质量差以及睡眠片段化会影响激素分泌的节律。深睡眠的减少会引起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通过影响内皮功能、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等途径增加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提示,深睡眠所占比例与体质指数、腰围呈负相关,短程抑制深睡眠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反过来说,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倾向,加之血糖控制欠佳、低血糖所导致的噩梦发生与惊醒、夜间监测血糖、加餐、多尿等导致的睡眠中断等加剧了睡眠障碍。”郭立新说,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下降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密切相关,影响患者血糖波动。糖尿病与OSAHS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两者称之为伴发疾病或共患疾病,一旦发现患者罹患其中一种疾病,应该进行对另一疾病的筛查。对合并有OSAHS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患者的夜间平均血糖水平、夜间最高血糖值以及夜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降低。
“糖尿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是非糖尿病受试者的1.5倍~2.5倍。”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大龙介绍,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早期诊治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进程。多项研究表明,嗅觉功能受损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可以作为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指标。
需要全程分段化管理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医院内分泌科,每位患者的血糖数值都要用笔记录,流程烦琐。护士需要手工抄录到血糖记录单或者录入电脑保存,工作量很大。纸质存储介质陈旧且不易管理,不便查询检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波教授说。除此之外,患者数据完整性差,医院、社区、居家管理三者脱节,缺乏联通院内、院外的糖尿病管理工具,传统线下管理模式不足以有效控制病情等,加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薄弱,对改善糖尿病现状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未来,糖尿病治疗方向是要研发更多药品,还是改变生活习惯?”宁光在会上抛出了疑问。他介绍,目前生活方式改变、老龄化和肥胖是我国糖尿病流行的三大主因。面对糖尿病这样复杂的疾病,需要全程分段化管理,疾病上游要控制病因,中游控制危险因素,下游控制病程发展及并发症治疗。
宁光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一方面培养糖尿病防治的复合型人才和队伍,既要防治又会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成为常态化代谢病管理平台,对患者进行器官损伤、内分泌代谢功能以及基础功能评估。建立网络化系统、标准化诊疗体系和创新技术,创建数字化网络系统和400个标准程序,还需要物联网技术融入代谢性疾病管理,实现院内全程高效诊疗,院外患者全方位管理。“希望在全国建立1000家代谢病管理中心,管理1000万糖尿病患者,从而在10年后让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降低1%,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