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建国初期,枣庄的中药材经营管理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而进一步发展,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感受一下备受百姓关注的枣庄早期中药材的经营形式吧。
中药经营
1954年以前,峄县中药材的产销均是自发的私营形式。
药农枣庄地处山区、湖泊、平原,地理条件优越,中药材资源丰富。因此,本地药农较多,特别是滕县东部山区。当地群众采集野生药材,肩挑车推,运往城镇销售,由各药铺、药材行栈直接收购或在庙会、药会上出售。1956年,峄县成立供销合作社中药材经理部,后设立药材采购供应站,药农采集的药材大多由收购站收购。
药商是专门从事药材生意的人员。本地药商因药材产地不同而分成“帮”。“川汉帮”,专跑四川、云南、陕西、湖北等地,购进川贝、川芎、黄连、西军等名贵地道药材;“西广帮”专跑广东、广西、湖南及进口药材,如:血竭、沉香、没药、乳香等;“禹毫帮”专跑河南(禹州)、安徽(毫县)等地药材;“东北帮”专跑东北三省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另外,还有“山货帮”,专跑本地山区及邻近山区的药材生意。河北祁州药材运往本地亦多,中药界有俗语:“药不经祁州无味。”说明祁州药材在枣庄地区地位颇重,本地药商到祁州购药的人员较多。
药行把药材从药商、药农处买下来,再转卖给他人或运往外地销售。这种药栈少则1人,多则由几人组成。资金多的行栈,如枣庄镇的“庆裕药栈”,滕县的“东、西中和药铺”等,与上海的“协成元”,济南、河南的大药材行栈建立了往还关系,互通有无。药行把在本地收购的特产药材金银花、蝎子、酸枣仁、山楂等运往外地,再购回本地短缺的药材。外地药商也到本地来坐庄收购。1911年龙口的“魁记”药店(在上海设存分行,分行者板高占魁),每逢时至,来枣庄地区收购金银花,住在滕县的“裕德堂”药铺中,将收购的金银花20斤为1小包,或每百斤为1大包,印上“魁记”字样,发往上海、汉口、香港、安东(丹东)等地出售。
药铺药店
药铺药店是直接零售中药饮片或加工、制作饮片及膏、丹、丸、散的铺店。多数铺店为了多销药品,则聘用坐堂先生。从清末到1949年止,枣庄地区有较大的药铺药店32家。1938年3月,日军侵占枣庄后,商业停业,交通断绝,药材货源奇缺,外地药材运不进来,再加山东伪钞外省不用,采购药材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枣庄地区的药商及药铺则采取多种办法筹购药材,有的药店收购本地产的枣仁、银花等,用小独轮车靠人力运往外地,换回所需。1939年,津浦铁路恢复交通后,有些铺店把在本地收购的产品及药材如大豆、花生、板栗、柿饼、红枣等发往上海、天津、河南商邱等地,换回本地所需药材。
药摊药推把生药及成药摆于地上或铺架上,令人参观购买,多在主要城镇或庙会、集市上出售,从事这种职业的多为游医,药贩。逢药市会时,有的中药材行栈和中药店也搭棚销售。
药市古会
明代始,枣庄地区逐步形成药王庙会,庙会日群众携带药材到会出售,逐步演变成药市会。滕县的药市会是枣庄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药市古会。
滕县药市古会位于县城东关干石桥畔,会日为农历四月十七日,会期3天,规模极大。每逢时至,药农云集,车水马龙,异常热闹。装载药材的筐、担、捆、包摆列道路两旁,干鲜药品俱有,推点行栈生意兴隆。赶来参加交易的除本地人外,外省、县、市的药商也很多。如微山、曲阜、邹县、兖州,徐州等地的药商也来参加交易。峄县、滕县的药栈、药店趁此机会购买药材充实库存。外地药商则收购这里的特产,且销售所带来的外地药材。如名贵药材麝香、羚羊角,人参,鹿茸、田三七、天麻贝母,黄连、血竭等药材,数量颇多。当地山区药农肩挑车推,把采集的当地药材运往古会上销售也有药农把药材种苗培植于缸、盆中运到古会。时值仲春,百花竞放,争鲜斗艳,把古会装缀得更为壮观。群众有小疾者,到古会方配药。1956年国营的药材公司委托各乡村供销社收购药材,外地药材也由药材公司统一购进,因此古会规模逐渐缩小。1980年后,此会又逐步恢复,会址由东关街向县城内街道延伸,药材减少,花卉增多。群众素有赶药市会的习惯,故会日照样人群拥挤,热闹非凡。
滕县西部边陲的望冢乡也有药市会,会日为农历三月二十七日,会期为一天,因望冢依湖傍水,故古会上湖产药材较多,规模也较大。
参考馆内文献:
《枣庄市卫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