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电力工业千疮百孔,设备残缺,出力不足。经过近70年的经济恢复,电力设备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发电量增长较多,但装机容量并没有多少增加,除少数地区外,大多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孤立电厂和低压电网,多数地区无电或少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列车电站这一特殊的电力生产方式应运而生。伴随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列电事业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起来。列车电站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同时也借鉴了苏联和英美电业的发展经验。
1955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列车发电厂投产
调迁中的列车电站
第11列车电站
1957年6月组建。机组从苏联进口,同年11月,在保定装配厂完成安装、试运。1958年3月,电站在福建南平投产,先后为福建、山东两省3个缺电地区服务。1983年4月,电站设备及人员成建制调拨给山东滕县发电厂。建站25年,累计发电6.15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及战备,尤其是对山东枣庄煤炭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1959年7月下旬,电站奉命由福建三明调迁山东鲁南枣庄,厂址位于枣庄市滕县官桥。甲方最初是官桥矿务局,1961年以后该局撤销,改为枣庄矿务局。
1956年2月5日,枣庄矿务局成立大会摄影留念
在调迁途中,因发生轮对烧瓦,去汉阳修车轴,又因列车超高,枣庄薛城一座铁路桥过不去,在徐州揭去机炉车厢顶盖,所以途中断断续续行车达两个月之久。1959年9月,到达官桥,安装调试,10月3日正式运行发电。
1961年5月,第11列车电站第二次大修全体职工于山东官桥合影
电站刚调迁至官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最艰苦时只能吃到为数不多的野菜饼。职工多数是来自浙、苏、闽、粤的南方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坚守发电岗位。枣庄矿区曾停产22天,社会秩序混乱,电站仍坚持发电不停产,保证矿区职工及家属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
调迁中的午餐
1974年机组大修后,电站设备经过改进完善,长期坚持满发满供。
维护设备的工人
电站主要为枣庄矿务局八一煤矿供电,一直租用到1983年4月电站落地,落地后继续发电一年。11站在官桥八一煤矿发电近24年,创列电系统在一地发电时长纪录,累计发电58864.8万千瓦・时。
1983年2月26日,11站设备及人员移交山东省电力局,更名为山东滕县发电厂官桥列车电站,继续发电。1983年12月31日,机组调拨海南海口市,于1998年停止发电。
1959年1月组建。设备为国产LDQ-I型汽轮发电机组,1962年5月,在河南鹤壁投产。该站先后为河南、河北、云南、山东4省7个缺电地区服务,1983年2月,移交山东省电力局。建站24年,行程1万余公里,累计发电5.94亿千瓦・时,为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为山东煤炭工业作出应有贡献。
调迁山东枣庄
1975年12月,28站调到山东枣庄,甲方是枣庄矿务局。
枣庄煤矿办公大楼
为保证电站燃煤供应及时,枣庄矿务局专门从矿内至电站铺设了小轨道,将原煤直运到电站煤场。由于锅炉除尘效果不好,导致周围环境污染,为此,电站对除尘设备进行改造,改善了环境。电站在此服务7年余,累计发电28057万千瓦・时。有效缓解了煤矿用电紧张局面。
调迁中的列车电站
电站归宿
1983年2月,28站调拨给山东省电力局。电站落地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并更名为“陶庄列车电站”继续发电。1984年4月,电站设备调拨给海南昌江叉河电厂。
第39列车电站
1960年6月组建。设备为苏联进口的汽轮发电机组,1961年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平庄投产发电。该站先后为内蒙古、湖南、河北、山东等4省区的4个缺电地区服务。1983年2月,机组调拨给内蒙古大雁矿务局,人员由山东省电力局安置。建站22年余,累计发电4.78亿千瓦・时,为国家煤炭、化工等企业的生产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71年9月,第39站调山东滕县为鲁南化肥厂发电
调迁山东滕县
1971年9月,第39站调到山东滕县,甲方是山东鲁南化肥厂。
鲁南化肥厂是全国八大化肥厂之一,属三线企业。第39站到来之时,鲁南化肥厂正处试投产阶段,用电缺口较大。电站职工急鲁南化肥厂用电之所急,加班加点安装,当年10月5日即并网发电。
清理发电现场
1977年6月,鲁南化肥厂氨罐发生严重泄漏事故,方圆1公里内的树木、庄稼都不同程度受到氨气熏蚀而萎蔫枯黄。电站距离氨罐不到300米,在事故处理中,鲁南化肥厂生产调度3次打电话,急切要求电站尽一切可能保证供电,以免氨罐泄漏事故扩大,甚至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电站职工坚守岗位,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保证事故处理中的电力供给,受到鲁南化肥厂的通报表彰。
值守供电运行的工人
电站职工出色的工作业绩,受到鲁南化肥厂领导及职工的赞誉,年年被鲁南化肥厂评为先进单位、模范集体。电站职工的福利与鲁南化肥厂职工同等待遇,鲁南化肥厂用化肥换来的米面、鱼肉等主副食品,电站职工都可分享。
例行的班前会
该站在鲁南化肥厂服务11年,累计发电32872.65万千瓦・时。
支援十里泉发电厂抢修
山东十里泉发电厂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南郊,是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的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厂,当时以5台12.5万千瓦机组连续投产而闻名全国。
1978年,十里泉电厂(杜衍纯摄)
1982年11月,该厂因输煤系统故障造成全厂停电。已经退出运行的第39站职工支援十里泉发电厂抢修,没想到却没有引起十里泉电厂的重视。毕竟,第39站只有4000千瓦,与12.5万千瓦不在一个量级。但第39站职工没退缩,主动承揽该厂输煤系统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群策群力,经过认真分析,精心调整,最后解决了输煤系统皮带跑偏、撕裂,皮带因石块、木块、铁丝卡停影响输煤等一系列问题,受到该厂领导的高度赞扬,并留下深刻印象,为电站职工下放安置创造了条件。
列电职工检修设备一丝不苟
电站归宿
1983年2月7日,第39站机组调拨给内蒙古大雁矿务局,隶属大雁矿务局电厂。1993年退出运行。
第47列车电站
1957年5月由煤炭工业部组建,属煤炭部第1列车电站。机组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煤炭部1站机组进口后,1957年6月到达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原因是当时枣庄矿务局所属陶庄煤矿因为缺电,矿井停工待电。而陶庄煤矿生产高发热量的优质煤,出口日本,因停电影响为国家换取外汇。
调迁中的列车电站
在山东枣庄投产
经过安装、调试,第47站于1957年9月在陶庄煤矿投产发电。电站向枣庄矿务局变电总站送电,各矿井恢复生产。枣庄矿务局领导亲临电站,慰问职工并给予高度赞誉。电站领导及管理层均由矿务局派员,主持日常生产管理工作。该站在此服务1年余,发电569.9万千瓦・时。
1957年9月,煤炭1站(47站)在山东枣庄矿务局投产发电,图为职工分站接新机留念
1957年9月,煤炭部1站(47站)在山东枣庄投产发电,图为参加安装电站的职工在现场留影
电站归宿
1962年7月,第47站移交列电局。该站先后为山东、内蒙古、贵州、广西、黑龙江5省区的6个缺电地区服务。1983年8月16日,第47站机组无偿调拨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局,人员由河北电力局安排。建站26年,累计发电213亿千瓦・时,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和三线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列车电业局于1956年3月成立,1983年4月,列车电站管理体制改革,水电部所属列车电业局撤销,虽然少数列车电站仍在不同地方持续发挥作用多年,但列电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消失了。列电虽然已经成为过往的一个名词,但所反映的列电历史和列电精神不会消失,它已经成为中国电业史和人民电业精神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文化积淀,汇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海之中。
艰苦创业的列电人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正以全面建设小康的崭新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列电早已成为过往,然而列电为共和国大厦拓土奠基、添砖加瓦的历史不应该忘记,列电人志在四方、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更值得传承。
参考馆内文献:
《列电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