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10月09日 11:40:55

200811月中旬的一天,位于台儿庄涧头集镇顿庄段京杭运河,因南水北调工程需断水停航,正在施工的人员突然惊奇的发现,一座巨型整齐的石基浮出水面,这座显然人工垒砌的建筑怎么沉浸于大运河中?经省市文物考古学家认定,这是一座明代万历三十一年所建的船闸,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船闸成东西走向,长70多米,宽40多米,闸门桩基清晰,船闸保存完好,这也是京杭运河发现的首座明代船闸。

(同期)古城开发办办公室负责人

这个船闸应该在,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凿使用以来,应该在解放前就停止了。这个闸当时过的船是什么样的船,应该是明清时期特制的漕运船支,一种叫古帆船,用现在的货量单位来说也就是三十多吨。

如今这座石闸已被整体起运,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运河、看到真正的古船闸、发掘深厚的运河文化,台儿庄政府将在古城旁的古运河道上复原这座惊世的船闸。

一座普通的船闸缘何受到如此的呵护和高度的关注,这沉重的石闸里有着怎样沉重的历史,走过了怎样的苦乐年华,承载着几朝几代人的梦想,船闸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让我们重拾记忆,看看船闸的昨天和今天。

(同期)徐德光老船工

哦喽吼嗨,起来了吧,嗨嗨呀,不要慌,嗨嗨呀,不要忙,嗨嗨呀,一龙一号,嗨嗨呀,一号一龙,嗨嗨呀,好好加力,嗨……下闸了,老远就得打号了,打号接着到军门口,闸门就得停止,停止打,下去。

这位老人叫徐德光,已是93岁高龄的他也是今天台儿庄古运河边上最老的船民了。老人曾是远近闻名的运河船工号子王,他从5岁开始学喊号子,那窄浅的古运河道和犹如鬼门关的石闸,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

(同期)徐德光老船工

这个闸在哪,我得站起来说话,这个闸着就是在这个东边,这个东边是个闸,这个西边就是纶。

枣庄段大运河自明万历年开通以来,由于是在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有明显的水位落差,船支航行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先民们采取建造闸坝用于保持水位和疏通船支,枣庄段运河设有台庄、张庄、万年、德胜、顿庄等八闸。在今天的运河展览馆里,我们从当年的船闸模型,依然可以感受到过闸的艰难。

(同期)运河展览馆讲解员

因为船在过闸的时候,因为船重水汹,及其的危险,如果船篙撑不好,很有可能船毁人亡,有一篙支金,一篙支银,一篙支向鬼门关的说法。

(同期)徐德光老船工

危险的程度,下闸危险,有时候一下子下去就不上来了,这个和人倒猛的样,就是倒猛也得闯,闯好了下去,闯不好完了。小时候的古语,下井的他们天天埋在地下,实际没死,俺这个你看俺晃晃荡荡地,那死了还没埋呢,说死就死,就这么危险。

长河落日,大浪淘沙,往事不堪回首,那悠扬船工号子早已成了遥远的绝响。古城、古树、古河、古闸,却成了今天人们追逐的典藏,当我们还原历史的时候,也在创造着历史。船闸也给徐德光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19724月,台儿庄船闸以五级标准开闸通航时,在徐德光的眼里是件如梦如幻、不可思议的事情。

(同期)徐德光老船工

一个天堂一个地狱,(现在)开开门进去了,一开门又出去了,那不危险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战火,常年失修,枣庄段运河已严重淤塞,只是季节性通航河道,旱季多段无水,汛期洪水四溢,虽百废待兴,但党和政府仍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早在解放初期勘测规划已着手开展,1958年开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对枣庄段运河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拓宽加深、截弯取直治理工程。到了1972年春,刘庄和台儿庄两个现代化的船闸相继投入使用,由此枣庄航运开始全面复苏,而过去的“运河八闸”也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1968年,当年刚满17岁的农村小伙冯文清,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愿望,来到了沸腾的大运河建设工地,他的苦干实干,被需要用人的航运部门破格录用,直接参与了刘庄船闸的建设,并成为第一任船闸管理员。

(同期)冯文清 原刘庄船闸管理所所长

船及时的过闸,值班人员一听船来以后,赶紧的,不论上班下班,一听船来很激动,来到值班室,做好一切进闸准备,把闸门该开好的开好等着。

冯文清实现了拿饭票当公家人的愿望,而在冯文清的记忆里,最让他自豪和骄傲的是当时在那样宏伟和壮观的船闸值班室里上班。

(同期)冯文清 原刘庄船闸管理所所长

九米高从下到上八九米,每一扇(闸门)又这么大,开关又那么好,各方面机械化,当时非常自豪。

这段资料记录了八十年代中期刘庄闸的过船情景,我们看到由载货五六十吨重的驳船组成的拖队,加起来不过六七百吨,但对于那个时代船工们来说,狭小的船闸是非常气派和宽敞的。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冯文清发现过往的船只突然多了起来,宽大的闸门似乎变的窄了。

(同期)冯文清 原刘庄船闸管理所所长

最红火的时候,下游的船噔噔的,基本上都占满了,都占好几里路,白天夜里一直开,基本上放不完了。

中国的复兴和改革开放带来了活力,强烈刺激着市场运转和五湖四海的需求,交通的重要性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在其它交通方式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运河两岸的人充分受着船舶带给他们的种种便利。在当时中国的内河航运网中,除了东北松辽运河外,都可与长江干流相通,运河占整个内行航运总里程的十分之一,它无疑也是整个鲁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偶然的结果,总有必然的原因。六级的航道,五级的船闸,让极度繁忙的大运河到了无力承受的地步。

1988724日,这是一个让航运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在位于鲁苏交界地段,滩多弯急,形成了“卡脖子”航道。一场大暴雨,导致百余艘船只连环相撞,造成重大沉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00多万元,在当年舆论环境并不宽松的背景下,远在香港的《大公报》却成为最早报道这个事故的媒体。

这对枣庄航运史来说,是个灾难,也是一个转折,更是一个以沉重代价换来的机遇。党和政府对运河航运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对台儿庄至江苏大王庙、台儿庄至微山湖出口的航道拓宽加深,到1996年整条主航道全部实现了三级标准航道。从19951999,台儿庄二线船闸和万年船闸枢纽相继竣工,这也是京杭运河所能见到的最大的船闸,年通过能力为21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同期)冯文清 原刘庄船闸管理所所长

我退的时候这个船闸刚建成,我就退了,比那个船闸大好几倍,当时你也想象不到一下子建这么大的船闸吧,当时想不到一下子建这么大的船闸。

潮起潮落,大河奔流。指点江山的一代伟人依然守望着昨日的辉煌,而昨日的辉煌又成就着我们今天的梦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早在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这一大胆构想,将很快就要完成,我们看到在原台儿庄老船闸的旧址上,一座最大的调水泵站已落成,未来南方的碧水甘露将会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干旱少雨的北方。

“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创造奇迹要靠谁……”激情豪迈的歌声中,风华正茂的刘春俊从航运学校走进了枣庄航运局,作为曾经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技术员,他直接参与和见证了枣庄段运河史无前例的发展历程。

如今在台儿庄船闸的南侧,又一座复线船闸即将告捷。

(同期)刘春俊 枣庄市航运管理局局长

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台儿庄的复线船闸,台儿庄复线船闸,是投资2.3个亿,2006年开工建设 ,今年年底投入运行,台儿庄复线船闸的通过能力为2500万吨,通过船舶可以常年通行2000吨级的船舶,这样的话,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之后,这等于我们京杭运河的通航能力又翻了一倍,由2500万吨的年通过能力增加到5000万吨,这样的话,就等于我们又建设了一条京杭运河。

而在台儿庄运河大桥下的一家造船厂,正在建造和已待起航的都是两千吨以上的大船了。

在今天的船闸上采访,最令人吃惊的变化就是,解放后以“北煤南运”而闻名的枣庄段运河,却很少能够看到运煤的航船了,反而更多看到的是一艘艘化工船,将甲醇、醋酸、焦油等煤炭下游延伸产品运向南方,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船闸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晴雨表。

夕阳洒在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上,船闸依旧繁忙着,60年就是在这船来船往的航行中走过,古闸的沧桑与苦难,新闸的现代与快捷,船闸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60年,大运河的船闸演绎了一幕幕川剧变脸,造就了令世人瞩目的“内河航运奇迹”。完成了几代人难以跨越和实现的梦想,让今天的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干线”和“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