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1月1日,那是一个值得枣庄人铭记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第一辆“枣庄”牌汽车诞生了。当时的枣庄能生产出公共汽车,这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30年过去了,如今的“枣庄”牌汽车又身在何处呢?要解开这些疑问,还得从公交公司成立的那天说起。 【同期: 刘继尧 67岁 时任市公交公司经理
枣庄市公共汽车公司
建于1971年1月16日这一天正式运营
也就是成立的这一天
当时开了两条线
就是峄城薛城
两条线一共投放了五辆车】
后来,随着郭里集、陶庄等公交线路的相继开通,车辆过少,运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期: 市民
;原来跑这个滕州和台儿庄和薛城
那是挤得不得了
你根本上不上
那时候得个把小时来到一班
车辆破烂不堪 人员也拥挤
冬天冻死 夏天热死
和现在没法比 】
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物质都由国家统一调配。上海、常州等大厂生产的公共汽车自然是供不应求,而省内小厂生产的车辆在质量上却存在这诸多问题。
【同期:枣庄第一代公交女司机 赵敏
乘客看我在前面坐着他还以为
我不知怎么回事呢
他就问我
我在后面坐着看你开车这么别扭呢
不舒服吗
我就给他解释
这个车况不太好
方向盘和车座位不在一条线上
当时这个车况就这么差】
即使车况这么差,仍然还是供应不足。面对着每天都有拉不完的乘客,公交公司不得不开始尝试着借鉴外地经验,自己动手,组装公共汽车。
【同期: 田思启 时任市公交汽修厂厂长
公司下达我们装车的任务之后
我们老职工集结在一块
正好遇到雪天的时候
这个人少任务重
公司下达任务比较重
在一个月内完成两台车的装车任务
那个条件非常艰苦
不管下雨下雪我们都在露天作业
一点设备厂房都没有
当时冷的时候
我们手都冻得都裂口子多长多深
我们老职工装车抬变速箱时
把李承德师傅累得都吐血】
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终于,在1976年元旦,“枣庄牌”客车组装成功并投入营运。这种汽车,公交公司分两批共生产了15辆并全部用于运送乘客。
【同期:刘德尧
我们组装的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十几辆车投放到线路上很管用
我们自己确实也挺满意
在省里市里面都受到了表扬
省建委市政府 1975年那时叫市革委
多次进行了表扬】
十余年前,有位领导从欧美等国家考察回来后,说城市公共汽车的正常载客量应当是座位数的30%,这句话一直让刘继尧无法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枣庄的公交车也逐步告别了乘客车难,车上人满为患的岁月。如今,退休后的刘继尧看着马路上往来穿梭着的公共汽车,对那句话终于恍然大悟。
【同期:刘德尧
外国先进国家
他那公交公司公共汽车载客率30%
什么原因呢
一个是车投放量大
再一个乘客有舒适性
现在咱发展到今天
也基本达到这个水平
现在乘客能达到载客量40%吧
大概到不了 有时也就是30%多一点
李玉泉 市公交公司副总经理
不论是从车辆更新,
线路的经营,以及服务质量,
都跟过去没法比,从各个方面都大大的提高。】
到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开通公交线路29条,线路总长度639公里,拥有营运车辆1645台,年客运总量2400万人次。日运送乘客9万多人次,让全市人民真正体会到了发展城市公交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同期: 市民
60岁以上办证半票,70以上的免费,一年换一次证。有9路,1路车,上哪去都憋不住。
30多年过去了,“枣庄”牌汽车就像一颗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如今没有任何踪迹可寻。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却实实在在的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天之所以要再次翻阅这一历史的瞬间,就是为了铭记改革开放30年带给我们的巨大变迁。
【片花】
在枣庄提起三角花园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同期:市民2-3人 这里是三角花园】
所谓的三角花园其实就是地处解放路和君山路交汇处的交通环岛,那么枣庄人为什么要给它起一个这么好听的名字呢?
【同期:市民老太 原来是这样三角形的,后来改成圆的了,就是一个很小的花园,过去有点野花,草,很少,面积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就不孬了,很小。】
虽然面积很小,花草也少,但这确确实实是枣庄的第一个街头花园,并且,作为枣庄城区一种地标性设施,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此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条件差,整个城区见不到一处街头游园和城市绿地。街道两旁也只是种植了法桐行道树。
【同期:原园林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康强;
树种单一
毛白杨 法桐都是毛很多的东西
树上灰尘多 上树一剪树
下来以后灰头土脸的很难看
市园林绿化管理站站长 种建国
无论是喉咙 鼻子都受不了
下来之后满脸都是灰
有时下来之后只要看到路上有卖冰棍的
2分钱买个冰棍赶紧吃
把喉咙的灰尘给压下去】
由于长期受到灰尘侵害,几乎所有原理绿化队员都落下了职业病。
【同期:张康强
因为他工作性质就是这样的
他不上树剪树这是他的工作也不行
上去以后吧
长年累月的这么工作
对身体确实不好
所以鼻炎 鼻窦炎都很厉害】
比恶劣的工作环境更让园林绿化队队员们感到伤心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的偏见和不理解。那个年代,;绿化队的工人找对象特别难。有个小伙子谈了个对象,都快该结婚了,姑娘听说他在园林绿化队里工作,毫不犹豫地就跟他分手了。
【同期:张康强
小伙子长得挺标致
家庭也挺好
工作也很认真也很负责
就是因为干园林人家就不跟了
不跟了心里就不是个味
也挺难过的】
客观原因造就了那是园林绿化队里的一大批大龄未婚男青年。
【同期:钟建国
大部分都在27-28岁才结的婚
有的甚至还更晚一些
我当时28岁还有比我还晚的,还有30多岁的】
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枣庄一天天变美了,园林工人的工作状况和社会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同期:张康强
社会对我们园林人的
职业的看法改变了
从前咱找人人家不跟咱
现在呢咱得挑好的】
【同期:钟建国
应该说我们园林随着这几年
枣庄经济的发展以及园林事业的发展
园林这一块呢
我们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
以及这种自信程度
以及我们的工作性质
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这点上
我们也为我们自己
是一名园林的员工感到自豪】
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枣庄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以道路绿化为框架,广场绿化为主题,公共绿地为支点,单位小区绿地为补充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城区变得更加美丽多彩。
【同期:市民 俺老年人最高兴了,空气好呀。一天6个多小时呆在街头花园,看门口,方便,满意。】
枣庄市的城市绿化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0公顷增加到现在的近500公顷,人均绿化面积由1.2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2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7.44%。
【片花】
说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枣庄市容市貌,如今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枣庄人,大都对这样一首顺口溜都耳熟能详。
【同期:原市政工程处主任 张延富 69岁
一条马路一盏灯
一个岗楼一个兵
一把花生吃满城
当时那一条路
就这条路 就眼前这条路】
老图书馆门前的这两座石碑,原来是枣庄中心城区的标志,历经岁月变迁,今天它们的格调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顺着老人所说的胜利路西行数百米就来到了当年的市中心。
【同期: 市民 砸东西的地方是洋街南门,那叫北门,那叫西门,东边街道办事处那叫东门,这是中心街,30年前最中心的一个街。这是老中心街,老洋街,最繁华的一个地方。】 虽然中心街路牌和拐角楼标志依然还在,但这里早已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3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市中心也历经转移。
【同期: 盖云 30年巨变,枣庄形成了6纵7横的城市路网格局】
上世纪末,随着煤炭工业基地的西移,老城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愈来愈弱。2000年,枣庄新城开工建设,2004年行政中心实现了整体西移。到2007年底,新城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建成面积4.7平方公里。
【同期:董金龙 市建委副主任 新城办主任
按照山在城中 城在山中
融水入城
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理念
再用3-5年的时间
枣庄新城将以崭新的面貌
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形成中心城的东区
薛城高新区新城区形成中心城的西区
通过快速通道和工业园区的连接
形成枣庄中心城的格局
同时通过经济隆起带
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挥更为重要的突出的作用】
日升月落,斗移星转。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枣庄的面貌经历了沧桑巨变。如今的枣庄高楼林立,山水相依,风光无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还会为我们打造出更亮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