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10月08日 15:13:08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让这个日子充满了吉祥和欢庆,这天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乔山村的刘春文夫妇为儿子刘斌举行了婚礼。现在农家喜事的操办和城里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处处透着时尚的现代生活元素,新娘是来自距刘家十里地的元宝村,据说两人的情缘是一起在青岛打工结下的。平坦的水泥路面,可直接让小轿车开到两家新人的门口,让整个婚礼显得更加从容

儿子和儿媳的跪拜,让刘春文两口子感到的不只是幸福,还完成了一个做父母的使命。而1985年结婚的刘春文,当时不光经济条件差,关键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媳妇和嫁妆都是从几里外山下的主路上抬进门的。

同期 徐庄镇乔山村村民 刘春文:当时我们结婚,她过来的时候用一辆大五零(拖拉机),拉到我村,由于这个路不好呢,离(家)里把路,往家里抬过来,现在你看,柏油路铺着,孩子风风光光地(把媳妇)娶到家。

如今刘春文门前的路早已修好,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致富路变得更加顺畅,十几亩山地的山果,让他一家每年都有稳定和可观的收入,二层的楼房早已取代了石头草屋。早在几年前,中学毕业的儿子从家门前的这条路,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喧嚣的城市,加入了打工的队伍,完成了一个靠土地创造价值到工厂创造价值的角色转换。

刘斌小俩口在家度完了十天蜜月,早上五点大山还没有醒来,他们就早早地收拾好行囊,打工的城市还在等待着他们,镇上的汽车站每二十分钟就有一班通向城里的班车。

镇门口的大路不久前又重新翻修加宽,家乡的大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年轻的他们有自己更多的梦想,希望着明天,憧憬着更为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段我们十八年前拍摄的节目,讲述了位于山亭辛召海拔三百多米高的土山顶村民办教师徐敬亮,为了山顶村上的孩子都能读上书,先后三次都放弃了下山谋业的机会。为了这些山里娃,他人到中年尚未娶妻。他的事迹播出后,一位山下的大龄姑娘李德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那崎岖的山道,差点让她们的爱情终止。

同期 李德花:我第一次到他家去,骑自行车,骑半道上,我爬山去的。到庄头一看就烦了

但徐敬亮的老实厚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让这位山村医生终于决定将爱情进行到底。

同期 时任山亭区教育局长 沈存法:在今天,徐敬亮同志、李德花同志喜结良缘,拜天地。

当年的“孩子王”徐敬亮,岁月将他推进花甲老人的行列。当年区里为表彰他的特殊贡献,给他特批了一个公办指标,两年前,徐敬亮在工作了四十多个春秋的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了。

同期 徐庄镇退休教师 徐敬亮:结婚以后的第三年,我们村的小孩的生源就少了,还有四五个小孩,通过教委的研究决定,让我合并到山下的学校去了,接着我在辛召口学校又干了几年。

山顶村虽然早就修通了路,但眼下已没有几户人家了,学校也自然迁到山下。如今老徐也举家迁到了山亭城里,用多年攒下的钱买了商品房,媳妇李德花的诊所就开在了家附近的小区旁。

家住山亭水泉镇驻地的张传善,是一位世代行医的大夫,他带着我们来到距镇上不足十公里的板上村老家,儿时的记忆除了贫困,就是那走不出去的崎岖山路。

同期 水泉镇社区医生 张传善: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光是贫穷,再个就是出行困难,哪怕是到乡镇,感觉都非常遥远,后来就是条件好一点,买了一辆自行车,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但是,同时烦恼也来了,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路不好走,有时候赶上阴天下雨,别说骑自行车了,得扛自行车。

出于生计和行医的方便,1978年张传善随父母举家迁到镇上,尽管从镇上到迈向山外还有很遥远,但总比村里的路要宽得多。

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三十年,张传善由一个懵懂少年,步入了不惑之年,唯一没变的是老家里这座一直未舍得拆建的老宅和房前依然流淌着的清澈的小河。如今的他早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夫。当年离开老家的他,赶上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依旧选择了世代为医的专业,毕业后的他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依然选择了仍相对缺医少药的山乡,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高明的医术也让张传善改善了生活,在他今天的家里,前边是诊所,后院是宽敞的二层别墅。早在两年前,为了行医的及时方便,张传善买上了小轿车,平坦的水泥路不仅修到了他的老家门口,也贯通了全镇所有山上山下的村子。在他的服务区域内只需要一个电话,最多不过十分钟就可到达患者的家里。

同期 水泉镇社区医生 张传善:刚才的病人是一个冠心病病人,前两天经常犯,每次犯了以后就给我打电话,今天稍微有点心绞痛,问题不大。

对于位于台儿庄张山子夹河套22个自然村来说,路和桥是他们和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而就在六年前,这里村民出行还要靠摆渡。

同期 张山子镇六里石村村民 王开吉:东西,东边是十二里,西边十里,只要指(望)摆渡,指(望)用船,危险大,过车也不能过,都得绕到刘庄,西边绕到德胜庄,想的最多是什么,就一心想修桥

在这个拥有一万多亩耕地的夹河套,住着四千多口人,因被运河和伊家河两大水系紧紧环绕,如同一座孤岛,多少年来,河套里的人为路所困,想的盼的就是何时能修上路、架上桥。

同期 张山子镇六里石村村民 王宜顺:刚开始这个路不通的时候,桥不同的时候,最主要的几个困难就是小孩上学难、群众看病难、群众卖粮难,再一个说呢,最实实在在一句话,年轻人找对象难,因为什么呢,出不来进不去,一提到这夹河套的六里石,烦死了。特别是碰到连雨天以后,道路泥泞,行走呢,非常困难,俗话说的好,英雄的坷孬种的泥,越到连雨天的时候,走路越困难,不信我走两步你看看,确实的粘脚,难走。

现在的雨天,居住在夹河套里的农民不再担心“英雄的坷拉,孬种的泥”了。村里的干部和群众,听说我们来采访公路建设的,早早地自发集合在村委会门前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理解,这是农民们想借此更多地表达一声感谢的声音,一种发自心底的真诚的谢意!

同期 张山子镇六里石村村民 王宜顺:通过这个路、桥通了以后呢,小孩上学这个首要问题解决了,群众看病的问题解决了,再一个来说就是卖粮,这是一个切身体会的一个问题,现在各处收粮的车到这个村来,什么不要问,到各家各户去,粮价呢也上去了。

出行靠摆渡也早在五年前被一座横架南北的大桥终结。过去的摆渡老人,早就失业,但他每天都要来到桥上或桥下待上一个时辰,守望着今天的平安桥幸福桥。十六个年头的风雨征程,十六年的河南河北,一天数不清来回多少趟,让老人对这河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老人说,在当年的摆渡生涯中经常是不收取分文的,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因为那时哪家都很穷。让我们记住这位叫王开吉的曾经的摆渡老人。

2008年8月7号对于滕州市东郭镇大坞沟村78岁的邢大爷来说,是有生以来最场面风光的一天,因为是头天村支书通知他和另外三名老人,为村前刚刚修好的路去剪彩。在老人的印象中,剪彩应该是当官的事,怎么也轮不上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老人竟兴奋的一夜没睡好,一大早老伴专门给老人找了件平时喝喜酒才舍得穿的衣服。

    同期 东郭镇大坞沟村村主任 赵崇强:在这条路建成以后,幸福河就已经成了幸福路

上午九点,剪彩仪式开始,锄头铁锨能挥舞自如的四位老人,此时手中的剪刀似乎很不听话,但我们真实的感受到老人的这一剪充满了感激和幸福。这一剪也意味着,全村4000多口人以后赶集进城就再也不用趟泥地了。

同期 东郭镇大坞沟村 村民现在路修好了,老百姓哪个不高兴,赶集的上店的都夸。

同期 枣庄市交通局局长 牛佳棠:今天参加这个村里的村村通公路的剪彩活动,我的心情也非常激动,也特别高兴,作为我们交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充分体现了我们交通部门的执政理念,我们应该是再接再励,继续加大一些工作的力度,加大一些投入,提高自然村的通达率,完善路网结构,让农村的公路,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为农民脱贫致富,为农民兄弟的致富奔小康,我们提供坚实的道路环境。

三十年的创造,三十年的奇迹,三十年的变迁,很多都是从无到有。

(图表)农村公路里程:1978年仅有县、乡、道,总里程为557公里;2007年县、乡、村道总里程为518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