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过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新年不仅迎来合家团圆,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花,尤其有意思的是贴年画。
滕县王楼木板年画 来源:大众网
时间回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到腊月,乡村的集市上到处都是年画摊点。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年画的价格更不高,一两角钱即可买一张,再穷,也不能让家里的墙壁和门窗空着,各家各户在赶年集的时候都要买上五六张。
山乡年集 李宗宪摄
年画摊前人头簇动,选几张自己比较喜欢的年画卷好后,用红色细线扎好,放在自行车篮子里小心地带回家。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过年贴年画是一件非常讲究的大事。记得那时的大年三十,吃过午饭,父亲就领着幼小的我贴春联和年画。父亲贴年画时,母亲总是熬上一大盆的糨糊,我和妹妹始终是围绕在父亲的身边,跑来跑去,争先恐后地跟着端盆,给父亲打下手,以获取父亲换下的旧年画。
滕县王楼木板年画 来源:大众网
倘若哪位干活表现突出,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奖赏—旧年画。我们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旧年画,有的贴在床边观赏,有的拿着互相炫耀,有的珍藏起来,等到开学用于包书皮。
滕县王楼木板年画 来源:大众网
红红火火、花花绿绿的年画,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烘托了节日气氛,而且还承载着美观实用和教育世人的功效。
福禄寿年画
一是装饰,过年时有钱没钱,总要买张画儿讨点喜气,人们常见的“福禄寿三星”,往正中墙壁一贴,那个喜庆吉祥,蓬荜生辉。
二是补壁,上世纪90年代前,农村少有砖混结构楼房,住的多是泥木结构房,绵延数代,墙壁不破也黑,过年时拿画儿往破损处一贴,立时旧貌换新颜。
“黄历”
三是计时,旧时年画,画面下印有日历,讲究些的还会印上吉凶宜忌,俗称“黄历”,农村人看时辰瞅日头,择日子就靠这“黄历”,虽然集市上也有单行本的“黄历”销售,但既然年画有这功能,就不必另买“黄历”了,能省则省吧。
《孟丽君》年画
四是教育,旧时有连环画式年画,内容多为戏曲故事如《孟丽君》《香罗带》等,图文并茂,颇具教育功能。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仍是年画流行的时代,当时老百姓家里的墙壁多半颜色土黄或灰黑,屋内光线也不明亮,贴上一张红彤彤、闪亮亮的年画,无异于多一道温暖风景线。这种寄望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装饰多样化,贴年画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了。
迎新年 王义广摄
如今,年画已经很少登堂入室了。每至年关,商家的促销活动如火如茶,人们忙着去超市采购年货,奔波于各大酒店预订年夜饭。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似乎正在抽取年文化中的养分,剩下的只是年的皮。再也难见散发着纸墨香气的年画了,也难再有静静品味年画的闲情逸致了。
春节的年画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
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
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着往事,
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参考馆藏资料
《枣庄文史》
原题:鲁南年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