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10月09日 15:54:42   来源:枣庄市档案馆

在枣庄师范学校的展室内保存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旁是原枣庄市政协副主席金韵华的诗句:“捷老胸怀海天宽,只爱桃李不爱官,德高望重人逝去,泪似红雨落春寒。”看着照片和照片旁的诗句,不由得让人心中产生疑问:张捷三何许人也?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带着疑问,我们渐渐地走进了张捷三光辉的一生。

张捷三证件照


张捷三,名学凯,字川行,是原枣庄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他不仅是一位为师范教育事业奠基的伟大教育家,而且是枣庄乃至鲁南地区著名的革命家,在硝烟迷漫的战争年代,他毅然弃笔从戎,奔赴国难。


(图片来源为网络)


加入共产党后,历任峄县党的地下联络站负责人、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长、微山湖办事处主任、峄滕铜邳边区县文教科长和运河县参议长、政府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务,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即使是在戎马征程中,张捷三的心中也一直装着枣庄的教育事业,于解放前后先后创办了鲁南三中、台枣乡村师范学校、枣庄师范学校,填补了当时枣庄地区包括台枣专区没有中等学校的空白,并将枣庄师范学校建成了山东省重点师范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民教师,“桃李”遍及鲁南、苏北等地,为枣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高风亮节和辉煌业绩至今仍被枣庄人民传颂。


一、从事教育事业,历尽艰辛终不悔


张捷三同志1894年1月生于峄县谭家河村,1904年到峄县城东七里店上蒙学,学习四书、五经,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1912年进行考入峄县高等小学,上学期间深得当时的校长及老同盟的器重,被吸收为同盟会员。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像抵制日贸运动,反对袁世凯出卖山东的《二十一条》等,在运动中,他被峄县旅省同乡会推选为代表,在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的同时立下志向,要为新文化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袁世凯批准“二十一条” 的文书(图片来源为网络)


1921年,张捷三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韩店小学,峄县高小任职。由于他学识深厚,教学认真,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成绩也十分突出。1923年,峄县劝学新改组为教育局,被推举为视学,任务是视察、指导各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负责经费的审批经营工作。


1926年被推选为代理局长,张捷三在任代理局长期间,努力筹措教育经费,全面整顿峄县教育,平息峄县学潮,培养爱护进步青年,帮助和平解决北伐军进攻峄县。在战乱频繁、峄县教育面临危机的时候,张捷三做了许多利于教育的实事和好事,并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灌输、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许多进步和革命人士,如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刘安琪、任国民党监察委员的洪杰、中共运河支队司令员孙佰龙、山东著名革命军朱道南等。



鲁南抗日自卫团领导人朱道南


朱道南曾说:“如果没有张捷三老师为我指路,我根本上不了济南,也没有以后的革命史”,这些肺腑之言,由衷地表达了对张捷三的感谢之情。1927年,国民党县党部在峄县公开活动,张捷三被迫离开教育局。1928年他被新任县长付强泗聘请在峄县西关关帝庙办起了育幼院,并把育幼院办得有声有色,使百余名幼儿有了安身立地,得到抚养,还能边读书边学艺。


1933年回教育局任教育委员、督学,后因不满国民党教育官僚行为,与之斗争后离开。1936年寒假,离开乡土,远赴青岛兰山路小学执教。


二、教育救国梦碎,毅然弃笔从戒



图表:七七事变全纪录。(新华社发)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张捷三的教育救国梦。国难当头,他决心弃笔从戒,奔赴国难,追随共产党抗日。1938年10月,张捷三历经艰辛,找到了他的学生朱道南,在朱道南和纪华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张捷三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一边教书,一边在自己家建起了党的地下联络站,为我党及革命武装搜索、传送情报,筹办经费、物资,护送来往干部。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后,他不畏艰险,带领人员深入敌占区,动员爱国资本家为八路军捐款。鲁南第一抗日民主政权——峄县抗日民族政府成立,张捷三任峄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兼秘书,为抗日民族政权的巩固做了大量工作。


此后,历任微山湖办事处主任、峄滕铜邳边区县文教科长和运河县参议长等职,在党内为县委委员、政府工作部副部长,长期负责统战工作。抗战初期,他动员大批小学教师和知识分子参加共产党的抗日阵线,在抗战相持阶段,他利用过去的社会关系,奔走于伪、顽之间,争取到更多的伪政权人员弃暗抗日。




(图片来源为网络)


1941年,微山湖办事处成立,张捷三任办事处主任,他组织区乡税收人员为运河支队解决了大量军费开支。滕县第八区区长殷华平暗地与日军特务机关勾结,阴谋带区中队叛变投敌,张捷三及时报经县委批准解除了区中队的武装,使我军避免了损失。



(图片来源为网络)


八年抗战,张捷三在极为恶劣、艰苦的环境下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一名人民尊重和爱戴的革命家。


三、顷情完成夙愿,创办师范教育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和列强的侵略,峄县政治、经济、包括教育都非常落后,而且自1904年至全国解放的40多年中,连年的战争、灾荒又进一步加重了峄县人民的苦难,教育更是衰微至极。面对这一局面,张捷三教育救国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由于他有着早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和声望,1945年9月,新四军解放了峄县城,张捷三以峄县参议长兼中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了伪峄县中学。面对着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他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惦念着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他带领教师们协力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使学校初具规模,被命名为鲁南三中。



峄县中学


然而,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在炮火的硝烟中,他带领100多名学生奉命北撤,辗转于鲁南山区,动员学生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最后鲁南三中奉命于麓水中学合并,他的和平教育梦再次被打碎。北撤期间,他发扬抗大精神,克服环境困难,坚持给学生上课,让经受战争考验的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从张捷三身上看到了一代名师的风范。


由于战争的原因,至峄县解放时,境内仅有的几处私立中学,均相继停办或消亡。以致从1948年8月到1979年秋季,峄县全境无一处中学,无一处职业学校,无一处师范学校,中等教育皆属空白,即使小学也在人数上少的可怜,更谈不上规模,峄县教育百废待举,峄县人民在深切呼唤着一个新中等学校的出现。



枣庄市师范学校


1948年11月7日,中共峄县县委进驻峄县城,峄县获得了第二次解放,百废待兴教育先行,而抓好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张捷三此时被委任为台枣专署文教科副科长,筹办创立了台枣乡村师范学校,为了实现办一所理想学校的夙愿,他主动辞去教育科副科长的职务,专任校长,潜心于发展枣庄的师范教育事业。后来学校更名为枣庄师范学校。



枣庄市师范学校


枣庄师范学校创建伊始,只有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14人,第一届学生工183人,来自峄县、薛城、台儿庄以及江苏的丰县、沛县等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极为简陋,教师没有办公室,都在宿舍备课,学生睡地铺,点煤油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张捷三带领全校教职工,发扬老街坊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边做教学工作,边进行学校建设。清理废墟,扩大校园,修建操场,修缮老楼,修建伙房……




枣庄师范办公楼


筚路蓝缕,备尝艰辛,然而在张捷三的带领下,学校顶住风雨,战胜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195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由初级师范升格为中级师范。196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示范学校。1960年,教育部先后两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压缩教育规模,集中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山东省政府将省内254所中师学校减为97所,枣庄示范跻身被保留之列。


1962年5月,全省高中等学校再次大裁并,中等示范学校停办56所,保留34所,枣庄示范再次成为被保留的其中一所。在枣庄示范,张捷三一干就是23年,直至1972年离休。


1984年2月29日,张捷三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图片来源为网络)


张捷三用如火的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学识和品行,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以毕生的精力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民教师和干部,他的学生遍及鲁南、苏北,甚至长江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枣庄教育志》这样评价:“他是枣庄教育界贡献大、威望高、受尊敬的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