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5年03月22日 11:07:56   来源:枣庄日报   作者:孙文娟 赵瑞

位于鲁南大地的枣庄,悠悠运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农业的沧桑巨变。曾几何时,农户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将丰收的希望寄托于老天爷。然而,近年来,科技与创新的光芒悄然划破沉寂,智能大棚拔地而起,技术人员穿梭其间,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为我市农业注入全新活力,一场华丽的农业转型就此开启。

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

初春时节,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滕州信华新格林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排排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草莓种植大棚,一颗颗鲜红的草莓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果香四溢。技术员黄玲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相比传统的草莓种植,我们使用的荷兰豪根道自动控制系统,一个人就可以完成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的生产管理,温度和湿度都可以自行调控,为草莓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近年来,我市以设施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2024年,全市新建及改造提升设施农业7600余个,涵盖智能温室、日光大棚、塑料大棚等多种类型,种植品类包括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等。滕州信华新格林、薛城晟达智能菇房、山亭万丰羊肚菌、台儿庄按揭农业基地群等高效设施农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滕州龙山智慧农业种植基地,记者了解到,现代化的设施农业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棚内,智能灌溉、温控系统一应俱全,实现了精准化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长忠介绍:“通过引进优良种子种苗、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让我市的“菜篮子”更稳更丰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如今,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设施农产品品牌。

从零散发展到集群优势

在“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龙湖上,远处龙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里是我市首批“双十百千”工程的示范片区之一,也是滕州市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走进1800亩的龙田茶博园,一排排茶树沿着山坡层层叠叠,茶农们穿梭其间。龙田茶厂厂长王胜笑着说:“龙阳镇这边的沙土地透气性好,茶叶的品质比较高。我们使用了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PC端和手机就能对茶园进行监测,需要浇哪块地、浇多长时间都可以完美解决。”

龙田茶博园不仅是滕州的茶叶生产基地,更是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游客可以参与采茶、制茶,体验传统炒茶工艺的魅力,感受从鲜叶到香茗的奇妙转变。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带动周边5个村、1200户农民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不远处的焦庄片区,是“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这里以“农文旅”融合为特色,打造了集休闲观光、亲子游玩、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据统计,焦庄片区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旅游综合营收突破2600万元,带动32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滕州“龙湖月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以“双十百千”工程为引领,认定首批示范片区、衔接推进区20个,今年计划新建市级片区20个,争创省级片区4个以上。通过“示范片区+园区+强镇”共建模式,推动产业连片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从滕州的“龙湖月色”到薛城的“印象白楼”,从峄城的“古运梦河”到山亭的“和合西集”,我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传统种植到特色品牌

去年9月,总投资1.5亿元的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更像是一个“石榴大本营”,把来自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的石榴都汇聚到枣庄,再发往全国各地。我市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榴中转站”,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格局,生意十分红火。

目前,我市的石榴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拥有600余万株石榴树,年产量超过6万吨。从事石榴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和市场主体已发展到118家,石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今年计划扩种30万株良种石榴树,加快省级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石榴产业链总产值突破55亿元。

我市培育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山亭甘薯、滕州马铃薯、薛城青萝卜、店子长红枣等,通过品牌化打造和市场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在山亭区,甘薯产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引链、补链、强链,实现了甘薯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山亭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区。

滕州市则聚焦马铃薯产业,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推动马铃薯种植规模化、加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不仅成为全国菜用马铃薯行业的“风向标”,还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获得欧盟保护。

农业科技创新也为产业培育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滕州马铃薯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泓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修海正在进行农业新品种的研发和新技术的试验。他向记者介绍:“我们培育出了‘滕育1号’‘滕育2号’‘界星1号’等多个马铃薯脱毒新品种。主要脱除六项病毒,植株更健壮,生长更快,抗病性和抗逆性更强。”

……

如今,我市现代化设施农业星罗棋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活力满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从默默无闻到品牌响亮,农业的蜕变令人惊叹。未来,我市将继续深耕特色农业,以产业之力塑乡村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枣庄品牌”在全国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记者 孙文娟 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