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东头镇驻地以西7.5公里处,沂河的支流峙密河的源头,有一个叫桃棵子的山村。相传清光绪年间建村时,因村子四周桃树多,故名桃棵子。桃棵子村虽小,却因抗战时期勇救子弟兵的“红嫂”祖秀莲、被救子弟兵郭伍士复员回乡认母的事迹而闻名。“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歌曲誉满大江南北。
红嫂事迹的面世,始于著名作家刘知侠先生的作品《沂蒙山的故事》。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刘知侠来到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县,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遍访了战争年代对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群众,写出了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充满“沂蒙精神”的《沂蒙山的故事》,他在《故事》中写了三位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的沂蒙人物,其中一位在书中被称作张大娘的,不久便通过舞台艺术形式,成为家喻户晓的“红嫂”,这位张大娘就是沂水县桃棵子村的祖秀莲。
张大娘,生于1891年,娘家姓祖,婆家姓张。大娘原来没有名字,因此,从抗战那阵,在此工作过的同志,都叫她张大娘。上世纪60年代红嫂的事迹传开后,到桃棵子村走访慰问的党政军领导接踵而来,各地排演《红嫂》舞台剧的演员也相继来到桃棵子村体验生活——1971年中央舞剧团《沂蒙颂》剧组曾来此住过40天,来者大都要先讨教大娘的姓名,为了方便起见,本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恒军就为她新起了个名字:祖秀莲。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祖秀莲这个名字还是相当陌生,人们只记住了她是红嫂。
那是1941年的深秋,日本侵略军纠集重兵,连续对沂蒙山区进行了一次次野蛮大扫荡。一天下午,为躲鬼子扫荡从山上刚刚回家的祖秀莲,发现自己家门口躺着一个“血人”,是个受了重伤的青年人。由于流血太多,伤者已人事不省。祖秀莲仔细辨认了一下,看面孔不是本地人,但从先前南山方向传来的几阵枪声判断,这应是自己队伍的人。她用尽力气把伤员扶进了屋里。几经洗劫的家中已一无所有,为了使伤员少流血,祖秀莲解下了自己的裹脚带子,为伤员几处流血的伤口做了包扎。她知道,人失血后必然干渴,于是生火烧了水,舀了半瓢送到伤员嘴边,但奇怪的是喂了几次都没咽下去,祖秀莲急了,把手指伸进伤员嘴里探了探,原来被子弹打落的几颗牙齿和凝固的血块结结实实地堵满了咽喉和口腔,她用手指头抠出了一大滩血块和四颗牙齿,给伤员喂上了半瓢温开水,伤员渐渐恢复了知觉。
这位被祖秀莲大娘救下的伤员正是一位八路军,他叫郭伍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侦察参谋。那天他奉命来这一带侦察敌情,在桃棵子南山遭遇敌人,因敌众我寡,被鬼子击中五颗枪弹后倒下了,在他倒下以后,一鬼子兵又朝着他肚子上捅了两刺刀。没想到如此重伤的人竟以惊人的毅力爬到了桃棵子村里,并在他气力耗尽、奄奄一息之际,遇到好心的张大娘。祖秀莲大娘把伤员郭伍士藏在家里,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精心呵护着,在日伪军经常出没扫荡的情况下,为了伤员的安全,在本家张恒军等人的帮助下,曾先后为其更换过三个隐蔽处所,但这些地方都容易被敌人发现,后来,她想到了半山腰隐藏在树木杂草中的山洞,就把郭伍土转移到西山一个隐蔽的岩洞里。治疗需要药品,需要营养,祖秀莲以割草打柴为掩护,上山采集草药治伤,但毕竟伤得太重,几天后,郭伍士感觉肚子上的刀伤疼痛难忍,祖秀莲解开带子一看,发现伤口里面生出了许多乱爬的蛆虫,她急忙用手捉,但外面大的捉完了,刀口里边还有很多小的。怎么办?情急之下,她想起了平时腌咸菜时用芸豆叶子灭蛆的办法。深秋时节,地里已无芸豆,他好不容易从邻居旧芸豆架上找来几片半干的芸豆叶,浸湿后贴到郭的伤口上,这办法果然奏效,大大小小的的蛆虫都被引出了伤口。
为了不让伤员挨饿,祖秀莲求亲告友,借粮借钱,还用她纺的线和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换回些米面蔬菜,确保每天两次为伤员送去热乎乎的饭菜,而自己宁肯挨饿。那戏中“为亲人细熬鸡汤”一幕,就出自现实中的以鸡换粮,那是祖秀莲家中唯一的一只鸡,是大娘躲鬼子时都要抱在怀里的下蛋母鸡。因用那只下蛋的母鸡换来了延续生命的食物,所以所有的编导都钟情于展现红嫂捉鸡杀鸡熬鸡汤那场戏,他们在不违背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使此处成为观众一个难忘的情节。在祖秀莲大娘的精心呵护调养下,一个月后,伤员郭伍士已能站立起来,他决意告辞大娘找部队去,张大娘劝他不住,当打听到在离此不远的夏蔚区牛场子村附近有个八路军的地下医院时,在一个夜晚,祖秀莲与张恒军等把郭伍土送到这家部队医院。郭伍土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治疗,很快康复归队,以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战争年代的鱼水深情又演绎出新的感天动地的故事。50年代初的一个秋日,这位被张大娘救活的战士挑着两个酒篓寻亲来了。郭伍土本是山西人,参军后随部队长期战斗在山东沂蒙山区,沂蒙人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他,因此在退伍转业时毅然选择了沂蒙山。开始,组织上安排他去沂南县工作,但他时时刻刻没有忘记给她第二次生命的张大娘,可养伤期间天天藏在山洞里,离开大娘时又是在夜间,已记不清确切地点,沂蒙纵横八百里,要寻找一个人绝非易事。为了找到大娘,报答大娘的救命之恩,他挑起了酒篓云游沂蒙老区寻找亲人。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沂水桃棵子村峙密河的岸边找到了救命恩人,找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母亲”。1958年,郭伍士正式来桃棵子村落户,与祖秀莲大娘结成母子关系,从此以后,他像亲儿子一样孝敬奉养母亲,直到祖秀莲大娘1977年7月病逝。
走进新时代,当年在桃棵子拉练的老兵,不忘红嫂情,他们又纷纷来到桃棵子村,依托红色文化,深入挖掘“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篇好故事、一群好老兵、一个好纪念馆”精神内涵,打造“红色小镇”,重点实施了崖壁火车、藏兵洞、瀑布群、红色书屋和战时邮局及“一山九墅”等精品民宿,所有建设体现“山水绘奇观,风情沂蒙山”的山水美景,展现生态和沂蒙山区石墙、石屋、石街等民俗。(黄家国)
责编:胡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