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4年07月08日 13:46:33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来,壮美的齐鲁大地,正跃动着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劲脉搏。从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到优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再到文旅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山东始终扛牢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奏响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华美乐章。

筑基文脉擦亮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今年3月,一项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重大文化工程——《齐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据《齐典》主编王志民介绍,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典》将对齐文化经典进行现代化阐释,是展示齐文化深厚历史底蕴、挖掘齐文化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

根之茂者其实遂。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底蕴深厚,文脉绵长。

来自济南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在曲阜市参加研学活动。记者 郭绪雷 摄

近年来,孔孟之乡以挖掘呈现“山东文脉”为抓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文艺精品创作等,摸清文化家底,梳理传承发展脉络,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6000多种、约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1600余种珍稀汉籍。

文脉赓续,弦歌铮鸣。在齐鲁大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再局限于对古代文献、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研究,而是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激活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

小学生在排练戏曲《京韵华彩》。记者 郭绪雷摄

日前,“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在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开幕。展览运用3D技术、光影雕塑、动态画卷等多种数字形式创新展示儒家思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观众们身临其境般体验2000多年前孔子坎坷而丰盈的一生。

“从凝聚思想智慧的《论语》《诗经》,到融于现实生活的孔府器物,展览将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美学理念和文化积淀以科技手段充分呈现。”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展览旨在探寻数字技术与儒家思想新的结合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如今,影视、动画等“软表达”使得传统文化的形象更丰富、内涵更生动。孔孟之乡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技术,激活古老而厚重的传统文化,并成功培育新业态、创造营收增长点。

泰山景区创新实施“数字藏品”项目,精选出200余件产品素材,制定梯次开发规划,策划推出泰山石刻、泰山碑刻、泰山牌坊、泰山奇观、泰山壁画等7个系列数字藏品,用数字化方式呈现历史文化,用科技手段让文物“动”起来、“火”下去。“五岳独尊”“风月无边”“如意”“虎字石刻”四款具有代表性的泰山石刻景观数字藏品,首期3.2万份一上线即“秒光”。

“数字藏品供不应求,印证了消费者偏爱富有文化内涵的数字藏品,也为泰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旅消费业态。”泰山景区管委会政策法规部部长王其勇说。

在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城“图像的故事”展厅,利用数字化科技从中华数千年传承的壁画、字画、针织丝织作品、篆刻、雕刻艺术品等文化遗产中提取图形要素,后经现代光影技术重新演绎,让游客穿越时空幻境。目前,国际文化大数据(泰山)产业项目已完成5亿字古籍数字化整理和8000多幅古图文导入,储备了1000多件可定制设计数字文创产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为目标,山东整合省内外儒学资源,推动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创办尼山杏坛、尼山讲堂,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

读者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市书房樱花园馆阅读。新华社发(兰红光 摄)

文化进生活涵养基层新风尚

石头墙、小土屋、柴火垛……在红嫂家乡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复古”的沂蒙山区小院聚集着越来越旺的人气,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小院内,一场红色情景剧《妇救会》正在上演。纳鞋底、纺棉纱、摊煎饼,演员们生活化的演绎加上动情演唱让小院里掌声不断。

“一场演出一般在10至15分钟,游客最多的时候,这一个小院一天能演上13场。”演员刘琴说,小戏小剧的演出方式能让观众融入其中,把他们带回那个年代。“看完后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现在的美好生活与当年革命先烈的奉献分不开,为沂蒙精神点赞。”游客张先生说。据介绍,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沉浸式小戏小剧已演出6000余场次,近40万人观看。

小戏小剧的主角多样,即使不是专业演员也能登台一展风采。2022年以来,临沂市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沂蒙精神红色故事、美好生活新篇章、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等都成为展演的主题内容。

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介绍,小戏小剧的演绎方式让一批贴近日常生活、引领社会风尚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走到群众身边。目前,临沂市创作推出群众性小戏小剧300余部。

山东立足各地丰富文化资源,创新表达形式,打造小戏小剧创演等新方式。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把优质文化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济宁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相约黎明”服务队成员武茂霞,中午如约登门探望71岁独居老人周传苓。“这个文明实践项目是让工作人员定期关心孤寡老人,哪怕只是每天一句问候,都能让老人觉得温暖。”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波介绍,看似微小的举动,滋养着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今,工作人员和老人们已成为彼此家人般的存在。“之前是每天早晨来看我,现在小武天天能来好几趟,还帮着打扫卫生。”周传苓说。

“相约黎明”已纳入曲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十大行动”,为全市7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老服务。近年来,山东将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民生服务。

在济宁市非遗传承人张跃广的工作室中,关注青少年健康的“百子图”、体现美好生活的“中国梦”等剪纸作品琳琅满目。“除了日常创作,我会定期去学校、社区教授剪纸,以艺术作品为媒,展示传统文化之美,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张跃光说,10多年来,他参与传统文化推广活动2780场,培训18.9万人次。

山东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

文旅巧融合焕发消费新活力

一场午后骤雨扫去了山东德州乐陵市连日的燥热。在乐陵千年枣林景区里,望不到边的枣林仿佛是一匹鲜绿色的绸缎。游人漫步其间,在芬芳的枣花香气里与深绿的枣叶、嫩绿的幼枣擦肩而过。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悠久的种枣历史,哺育出‘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的文化气质。”乐陵市朱集镇党委委员孙梦琪说,朱集镇处于千年枣林核心保护区,近年来当地做足“枣”文章,实现产学研结合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朱集镇幽境红枣合作联社,记者见到了黑枣白兰地等新奇枣产品。“我们与山东省农科院等合作,研发黑枣白兰地、黑化枣酒、黑枣醋等新产品。”朱集镇党委副书记穆召岩说,当地还依托千年古枣林、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打造“双红”文化,今年上半年特色研学游已吸引学生近5万人次,“枣林夜市”项目单日游客量超3万人次。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参加当地文化馆的‘那时花开’合唱团,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乐陵市民牛华君说,如今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仿佛日常生活里的一道彩虹,“合唱团是免费的,每周3个晚上、每晚2个小时排练,4个班有差不多100名学员,学了几十首歌。”

牛华君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格外关注文化活动的讯息,特别是音乐会、演奏会等。“前段时间,我和闺蜜开车去德州市听梁祝音乐会。一张票不到200元,还在第一排,真的是物超所值。希望有更多高质量文化活动来到我们小城市。”牛华君说。

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忠说,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借助用心打造的文旅产品、文体活动,帮助人们发现美、品味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人文要素也在培育区域文化内涵,让群众心情更加愉悦、城市发展更具气质。

多姿的文化产品,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气象。临沂市郯城县的木旋玩具,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把木头加工成不同的圆、半圆、椭圆,然后对造型加以夸张提炼、取舍组合,具有造型精巧等特点。

1982年出生的樊森是郯城木旋玩具第十九代传承人。他潜心研究木旋玩具文化,带领团队开发了款式丰富的幼教玩具,创办的公司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

游客在济南趵突泉公园赏泉游玩。新华社发(郝鑫城 摄)

以文兴业、以文化人,文旅融合为更多年轻人量身打造了一席之地。在济南市历城区的一间陶瓷工作室里,精致小巧的陶瓷器具令人应接不暇,泛着柔光的瓷质莲花香插,只有三个手指宽,显得格外可爱;一排小巧的茶壶造型圆润,因为纯手工烧制,每一只都各有特点;砂陶材质的水杯,表面虽然粗糙却嵌入了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

这里,由几位“90后”的青年人自大学时代起一同创业,成立了一间手工陶瓷工作室。33岁的高裕杰,是工作室三位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目前7人团队中最年长的那位。

“目前我们工作室经营得比较稳定,正在物色新场地和设计新产品。”高裕杰说,10年前,自己还是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大家一起成立这家陶瓷工作室,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手工艺。这起初虽是尝试,但在实践中发现了新机遇:传统文化正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间叫作“春泥造物”的工作室,离开了学校变成了一家企业,如今又成为一个创业平台。“现在这个院子,是我们2022年10月租的,有300多平方米。前面是会客室和创作室,中间是展厅,后面是高温电炉和水房。”高裕杰说,10年经风历雨,工作室得到了市场的垂青,累计烧制各类陶瓷制品超过100万件,形成了50余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作品,近三年来年均营业额稳定在300万元左右。2022年,工作室成为首批进入“山东手造·优选100”的文创企业。

优质文旅项目带来持久的经济拉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山东接待国内游客4871.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8.6亿元,同比涨幅均超过20%。2023年山东规模以上“手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9.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3.8亿元,增幅为33.6%。(记者 萧海川 孙晓辉 张昕怡 济南报道)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责编:刘艳

责编:张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