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的村巷道路、设施齐全的村文化广场……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呈现眼前。
东顶村既没有青山绿水的旅游资源,也没有肥沃的土地,很难想象,曾经的东顶村是一个落后村,路是烂泥路,房是土坯房,由于村里没有产业,大多数人只能外出务工挣钱。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修路、旧村改造、培育产业……二十年间,东顶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村庄颜值“靓”,村民口袋“鼓”,群众精神生活“富”,这是东顶村群众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现状的整体评价。
年环境整治 村庄颜值“靓”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的绿化带、小花园,精心打造的彩绘墙,村里的道路都硬化了,绿化也做得很好,晚上也有亮化,出来还可以锻炼身体,心情特别好。”说起东顶村的发展变化,村民郭业忠感慨不已。
环境美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东顶村在环境整治中不仅要“建好”还要“护好”,“护好”更要“管好”。在环境整治工作中,东顶村修道路、建公园、修广场、增绿化,从破乱不堪的村居环境,到“小而精、盆景式”景区化乡村,村民的环境满意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东顶村党总支书记陈勇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持久工程,东顶村借助‘一网三联’模式动员大家参与环境整治,最多的时候能达100余人,村‘两委’带头参与,每天清理2个小时,日积月累,村民就自发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也自觉地维护好村里的环境,形成了现在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产业兴旺 村民口袋“鼓”
2023年元宵节灯会后,东顶村八陡老街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八陡老街建筑是以明清四合院建筑为主体,其中保留着宋代古窑、明代关帝庙等历史遗址。近年来,东顶村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以地域性人文及美食文化背景为主脉,对老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建立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销售于一体的品牌产业,实现各类资源融合发展。
八陡老街本着共富的理念,盘活闲置房屋,吸引以八陡镇17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体的商户入驻,将北河口村花生油、金桥村香油、福山村旱酥鱼、大黑山后村富硒小米等特色产品整合到八陡老街,形成“联合社+合作社”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党建引领打造发展共富体,实现“一条老街看八陡”的多业态发展模式。
“我以前在幼儿园当老师,听说八陡老街开街之后,我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跟村里沟通之后,我就在这开了一间博山水饺店,既能创收也为家乡事业作贡献。”在八陡老街经营水饺店的岳海燕说。
在八陡老街这样的传统小吃店不胜枚举,包括原生态石磨面粉、石磨香油、花生油等代表八陡特色的20余家饮食门店,东顶村还依托老街传统院落打造博山特色饮食文化酒店、音乐广场、烧烤广场,在明清建筑群中体验人间“烟火气”。老街不但带动村集体收入,而且能为村民就近提供就业工作岗位。
阵地丰富 群众精神“富”
走进东顶村村史馆,几位老人正围着一个地契讨论着,“这是清朝的一个民间房屋卖契,可以说是截至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了。”
近年来,东顶村围绕拓空间、优功能、促升级,在原有村史馆基础上,新建以文明实践为主题的室外公共服务空间4000平方米,涵盖灯光篮球场、理论宣传长廊、民俗文化舞台等元素。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新增裕禄讲堂理论宣讲室一处,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功能进一步优化。2023年以来,东顶村结合“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7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为全国文明村赋予更多的幸福“密码”。
在东顶村民俗文化广场上,文化长廊、篮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翟慎玲正坐在广场一角的椅子上,一边聊天,一边绣着手中的花鞋垫,“晚上我们就在这跳广场舞,白天大家聚在这里聊天,日子可别提有多美了。”
下一步,东顶村还计划在八陡老街新建培训中心、研学区、民宿、房车营地等设施。建成后,八陡老街将成为集孝文化研学、民俗传承、特色商业及度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街区,为东顶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