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传媒网讯:12月21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枣庄市政府副市长张庆伟,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祝世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陵恒和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服务中心主任王真英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磊主持。
张庆伟在发布会上介绍, 2022年7月,国务院批复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枣庄市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坚持数字驱动、低碳发展、改革赋能,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高位起势,推动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局。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在示范区创建和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工作,多次与科技部沟通衔接,协调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由省政府副省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省科技厅、枣庄市政府协同推进,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工作专班;调整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长为指挥长的示范区建设指挥部,研究部署、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设立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服务中心;2023年4月20日,成功举办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科学编制枣庄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024年初见成效、2027年基本建成、2030年全面建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完善了以实施五大行动、20项重点工程、一批典型示范项目为重点的“5+20+N”技术路线和系统方案。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明确6个方面15条涉及领域广、含金量高、突破性强的支持内容。枣庄市细化梳理对上争取政策支持清单80条,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对区(市)、市直部门单位综合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加大科技创新支撑。组建由30名院士和行业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先期注入引导资金7.8亿元,启动重大科技工程项目97个,撬动社会投资106亿元,征集70余项产业化示范类项目“揭榜挂帅”攻关,重点引育22个高层次平台和21个人才团队,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劲创新动能。设立示范区重大科技专项,制定《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专项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定向支持示范区建设项目。
深化多层合作交流。积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居署等国际性机构沟通对接,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助力示范区建设。与国际欧亚科学院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开展高端智库咨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实施若干合作计划。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南开大学等合作编制《枣庄可持续发展蓝皮书》,探索凝练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路径和发展模式。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媒体资源,深度发掘枣庄市可持续发展重大创新经验和示范典型,营造示范区建设良好氛围。
坚持创新引领,有力拓展示范区建设成效。
农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市域全覆盖。狠抓农业强基工程,建立种业研发新机制,推动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70%以上,建设智能化数字大棚、数字果园、数字牧场31家,创建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率先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城乡经济动能持续增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发展以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颁布了全国首部锂电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在全省首次设立锂电相关职称评审专业,举办2023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集中签约项目28个、签约额708.2亿元,现有锂电产业链企业117家,搭建45个锂电科研平台,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4镇28个村庄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镇、标杆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果。
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双十百千”工程,省、市、区(市)三级示范联动方式开展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持续深化涉农领域改革,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资源向农村延伸拓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构建空间更加合理的城乡形态,形成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的保障体系,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乡村生态建设全面提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构筑城乡生态保障。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排污权交易、绿色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建设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鲁南生态银行,打造中国北方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推进绿色资源增值。
科技创新支撑有力。加速“人、财、物、地”要素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深入实施柔性引才“百人计划”、枣庄英才集聚工程,启动十亿元财政资金、百亿元专项基金、千亿元金融资本的“十百千保障机制”。积极推动省级“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实施,重点建设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累计创建科技创新平台882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92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782个。
责编:张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