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11月13日 15:17:24   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   作者:赵云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公共服务为谁提供、靠谁提供、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生活服务多样化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

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我们要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立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和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突出守正创新、集中人民智慧,突出问题导向、回应人民关切,突出系统观念、顺应人民意愿,努力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推动首都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突出守正创新,汲取人民智慧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保障和福利。“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保障取得新的进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保持公共服务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要激发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服务人民主体,尤其是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首都社会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保基本,以保障“七有”需求为核心,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大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着力扩普惠,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的服务需求,健全鼓励普惠性公共服务发展政策,扩大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三是持续提品质,鼓励发展优质生活服务,推动服务供给社会化、服务发展国际化、服务模式智慧化、服务产业品牌化,不断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四是重点优布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品质,增强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补齐生态涵养区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

突出问题导向,回应人民关切

党带领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2年到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8万元增加到7.5万元,北京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北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年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在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首都社会公共服务既面临着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体系的压力,也面对人口规模下降、结构调整和空间分布变化带来的挑战。

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北京日益突出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既要聚焦“一老一小”等领域短板不足,又要着眼人口变化和需求提升等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 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育、文体等民生实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推动“七有”要求取得新进展、“五性”需求获得新提升,促进首都市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突出系统观念,顺应人民意愿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人是公共服务的对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点多面广,服务人群各有差异,不同人群又有自身特征所对应的特有需求,老年人亟需养老照护,年轻人关注文体休闲,婴幼儿需要托育照料。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面对有限的公共服务空间和丰富的人民群众需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统筹谋划、协调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行业思维和部门边界,探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性便利服务功能的统筹布局,实现政府保基本与市场提品质的有机统一。对于老旧小区,要创造性地开展城市更新,积极探索社区存量资源、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整合养老、托育、文化、体育和便民商业服务等功能,增强有限空间的错时、错位利用,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偏好、不同需求人民群众的需要。对于新建小区,要不断健全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突出群众参与意愿,统筹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合理规划设置空间功能,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配置,适当布局便民服务设施,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