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10月26日 09:55:57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塑强正向预期

——当前经济形势观察与思考之一

■编者按 近期,在全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各地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看山东,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升、巩固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助力全省上下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本报推出系列评论,以期更好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本报评论员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数据的变化波动,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政策该不该加码,如何提振和扩大需求,怎样挖掘新的增长潜能等等,不同视角往往作出不同解读,乐观者有之,谨慎者亦有之。但说来说去,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预期。

预期是什么?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反应,是对未来形势的研判与预测。不得不承认,疫后经济的复苏,并未像一些人所预想的那样,来一次迅速的V形反弹。尽管对未来抱有期待,但不少人也确实难辨前进方向。的确,掌握经济短期的“形”不难,难就难在能否把握长期的“势”,“见人之所未见”。此轮复苏不同以往,受三年疫情冲击,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均已发生深刻变化。供需两端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急是急不来的。正如年中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那样,“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今年前三季度经济修复曲线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如果仅因复苏一时不及预期,就悲观失望,迷失方向,不仅会落入唱空者的圈套,更会影响干事创业的状态。

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信心经济。经济发展的预期,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特征。它面向未来,却反作用于当下。换句话说,经营主体对“明天”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行动。正向的预期,往往带来正向循环;负向的预期,则会带来负面效果。这轮经济复苏中,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强信心、稳预期,为什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原因就在于预期与增长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大到地方、小到个人的发展前景。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仅要旗帜鲜明地与各种唱空论调作斗争,坚决阻断经济走弱和预期转弱的负向循环,更要以实际行动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创造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实干本身就是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氛围,营造一种良好心理预期。一句话,塑强正向预期,要说更要干。

塑强正向预期,第一位的是认识规律、把握趋势。波动起伏本来就是经济固有的特征,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阶段、周期这样的概念。本轮复苏中,房地产市场欲振乏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过去高速增长阶段一抓就灵的老办法,已经不大管用了。但当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向着价值链高端攀升所释放的增长潜能却一点也不小。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日渐显现,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服务消费持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在助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总的看,在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潜力面前,短期的经济波动和起伏,从来都是可以熨平和克服的。以更为从容的心态,看清发展趋势,把握当下机遇,把蕴藏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找出来,我们就能为良好经济预期的形成探寻路径、提供支撑。

塑强正向预期,关键要塑强微观主体预期。很多人一讲预期,开口就是宏观形势,讲到最后不知所云。再大的宏观形势,都是一个个小气候烘托出来的,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塑造出来的。塑强正向预期,往往要从与微观主体有着强联系的变量入手。对企业来说,市场里的客户才是真正的“宏观”,不管风吹浪打,都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个人来讲,信心来自就业和收入,好不好找工作,就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对未来的预期。像当前不少地方适时开发公益岗,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这样的岗位多了,收入增长预期形成了,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自然就会足起来。对一个地方发展而言,塑强正向预期就得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入手,切实把影响经营主体预期的具体约束找出来,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前进”。


责编:朱忠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