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有一份阿拉伯语报纸,名为《中国周报》。这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份由中国人办的有正式刊号并公开发行的报纸。如今新媒体时代到来,这份报纸已经发展成一个全媒体矩阵,许多埃及民众通过这扇窗户,进一步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马强就是《中国周报》的创办人。他有一个心愿:用中阿双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面貌。
去年,马强代表埃及《中国周报》社,参与报道了党的二十大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在新闻中心,马强与其他外媒同行交流时发现,各国记者非常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许多阿拉伯国家期待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与马强二十多年前刚出国时,在国外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截然不同。2000年,马强赴埃及留学,走在路上,许多人将他误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询问当地朋友后马强得知,他们心中的中国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中国人怎么会有钱出国留学或旅游?”听到这句话,马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当地办一份报纸,让埃及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
经过多年准备,2012年,马强创办《中国周报》。办报初期,团队只有3人,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如今,马强的团队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开发的“中东头条”阿拉伯语版手机客户端,下载用户量约2500万;海外社交媒体账户粉丝量也达上千万。“我们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埃及,而是扩展到中东海湾地区,甚至一些生活在欧洲国家的阿拉伯人也成为我们的读者。”马强说。
这些年,“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发展规划对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埃及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建造”,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好评度、喜爱度日益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马强做好中阿双语媒体矩阵的劲头更足了。“我的根在中国,埃及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将继续尽己所能,用中阿双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面貌。”马强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邱文锴 报道)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