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月来,沂河的夜空很闪亮——一场场原汁原味的小戏小剧每晚在沂河之滨上演。
地地道道的柳琴戏“拉魂腔”、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贴近生活的现代剧目……据说,每场演出的现场都座无虚席、市民如潮,到不了现场的,还能在线上看,特别火。
什么是小戏小剧?简而言之,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演出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这半个月,演出了50余场。演出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沂河之夜”。
01
“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为什么这么火?
先看曲(剧)目。
戏、剧虽“小”,曲(剧)目的选择却大有门道。其中,有《打干棒》这样的柳琴戏经典剧目,也有《吔,我就是个农民》这样聚焦农民尊严和自我身份认同的现代小戏,还有关注家庭生活的小品《瞧这一家子》,等等,都是关照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
剧目《一门三英烈刘永良》演出现场
同时,亦有体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魂归故里》《第一碗饺子》《红旗飘飘》等作品。可以说,整体的曲(剧)目选择,充满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这样的作品,具有贴近性,真实,可感。
再看品质。
《跟着共产党走》《婆婆也是妈》等众多剧目多次获奖,其中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临沂市沉浸式情景小剧: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沉浸式演出现场
这些曲(剧)目和当地流行的非遗柳琴戏相结合,经过精心编排,形象生动,韵味十足。这从现场观众的反应上也能看出来,或捧腹大笑,或热泪盈眶,极富感染力。
演出距离也是关键。
演出不在“殿堂”,而在“广场”,真正实现了观众与舞台的“零距离”,真正是送戏送到了“家门口”。
可以说,“沂河之夜”的演出是思群众之所思,想群众之所想,唱群众之所爱,演群众之所需。从曲(剧)目选择到演出方式,皆体现出回归到了文艺演出、文化惠民的初心:让大家看得热闹、玩得开心,“润物无声”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临沂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全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展演工程”(下称展演工程)。“沂河之夜”只是展演工程的一个“试点”,更多的演出现场正在或将“走”进景区、社区、机关、学校、企业,“走”到群众身边。
沂南县常山庄村,红嫂家乡,游人如织。这里除了有沂蒙红嫂纪念馆可参观,还有多部红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与观众“面对面”。
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以沉浸式小剧讲述红色故事。
沉浸交互展演现场
《沂蒙四季·红嫂》,由山村剧场和红嫂故事沉浸交互展演小院两个部分组成。在沉浸交互展演中,救伤员、摊煎饼等战斗生活场景被高度还原,在演员引领下,游客走进剧中情境,沉浸式领略峥嵘岁月里的硝烟弥漫、英雄壮举。山村剧场演出则依托常山庄村原生态结构搭建舞台,运用环境戏剧理念引导观众互动参与,通过串联“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故事,再现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
小戏小剧展演和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旅游结合了起来。既创新了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又提升了文旅品质和个性化服务水平,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能量。
沂河东岸,临沂市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情景小剧《河湾情》也在浓情上演。
情景小剧《河湾情》演出现场
演出再现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前河湾村的战斗片段及村民拥军支前的生动故事。基地把“快板教学”“红歌教唱”等多样化形式融入讲解中,通过体验、互动等方式,带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火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
03
创作是展演的前提,好的曲(剧)作加上精彩演绎,才能呈现深沉而隽永的力量。
从创作开始,小戏小剧就坚持“三贴近”,无论是表现个体的悲欢离合,还是呈现大历史的沧桑厚重,讲述的都是沂蒙人身边的故事,关照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前面提到的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临沂市沉浸式情景小剧: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剧目《沂蒙那段情》演出现场
不光沂河之滨,近些年,山东一直在探索小戏小剧创演新路径,各地创作推出一大批优秀小戏小剧作品。
比如东营,创作了大批以黄河为主题的小戏小剧,其中包括大量面向儿童的“儿童小剧”。德州,打破观演边界,鼓励群众演群众看。今年1月16日,2022—2023年度山东省冬春文化惠民季群众性小戏小剧线上展演,国家公共文化云全程直播,免费观看。
面向时代、回应时代,让小戏小剧走进千家万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是认真的,成果是丰硕的。
沂河之滨的小戏小剧唱(演)火了。它的火再次证明,脚踩大地、扎根现实生活的作品,才会有力量,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作品,才会受欢迎。
还有顶顶重要的一点是:
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戏!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