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04月20日 08:59:49   来源:鲁南传媒网

鲁南传媒网讯:2022年7月10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这一天,国务院批复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使命在肩,未来可期。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承担的是国际责任,落实的是国家战略,展示的是山东经验,必须依靠创新探索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经验。

富有创新精神的枣庄人汇聚起磅礴力量,一项项从无到有、鼎故革新的实践探索随即开启:紧扣创建主题,坚持高位推动、省市联动、政策拉动、创新驱动,聚焦破解“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乡村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两大瓶颈问题,扎实开展“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提速、科技创新支撑”五大行动,全力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城乡融合引领区、和美乡村样板区,为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枣庄经验”、打造“枣庄范例”,精心绘就乡村振兴的“枣庄画卷”。

科学规划,凝聚合力

打造机制体制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以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突破口,先后获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4块国家级“农字号”品牌,是全国唯一“四区共建”的地级市。

立足高起点,邀请专家团队编写完成了《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4)》,《规划》确立了近期、中期、远期“三步走”示范区建设发展目标。

为保障创建目标实现,按照全域创建的要求,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规范,分阶段制定了我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产业支撑、社会进步五个方面,共确定指标42项,其中预期性指标29项,约束性指标13项。

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明确了6个方面、15条政策措施,在资金、金融、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支持;市级分解形成80条对接清单,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争取科技部支持,建立厅市会商交流机制,启动实施“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建设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能工作,认真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2023年市政府工作部门亮诺承诺任务清单175项,其中与示范区建设相关事项55项。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突出数字驱动、绿色转型、改革赋能,细化42项创建指标,谋划开展五大行动,打造25个示范典型,形成了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和任务书。

组建由30名院士和行业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引进培育22个高层次平台和21个人才团队,为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牵头,启动编制《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蓝皮书》,系统挖掘凝练可持续发展枣庄范例;围绕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征集70余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绿色转型、城乡治理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成果集成转化。

低碳引领,数字赋能

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

为重塑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近年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积极构建以“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把高质高效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培植,坚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推动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在乡村融合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配套硅基光伏产业,抓住全市域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机遇,推进总投资862亿元的34个锂电、光伏项目,带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卡位入链,持续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积极培育百亿级产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把三产融合作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贯通产加销,以农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农文旅,以农村电商对接科工贸,形成恒仁工贸、健袖农业、华沃智慧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叠加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华沃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1500亩,突出创新引领,集成绿色能源、生态循环、大数据及物联网等关键共性技术,打造智慧乡村、实现智慧农业的样板。与京东、阿里云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构建从农田到餐桌高效快捷运行模式。产业园每亩产值可达到3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人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余元,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着力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的样板园区。

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更高的水平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科创联合体,高效运行鲁南科创联盟、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煤基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集成应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大数据、物联网等100项重大科研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

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市从加大改革力度破题,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围绕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经济组织等重点改革任务,探索“小院复活”等模式,盘活用好“沉睡资源”,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建设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鲁南生态银行,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绿水青山“美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新模式。

以城带乡,共建共享

打造城乡融合引领区

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市以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为主线,统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收入不稳固等问题,推动城市和乡村相融互补、协调共生。

聚焦“双十镇”建设,推进城乡空间融合。

坚持“一镇一策”、以镇带村,重点培育1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0个乡村振兴特色镇,支持优功能、强经济、美环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循环发展,“双十镇”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区域中心,5个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2个镇跻身全国百强镇。

聚力农村新基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突出镇域规划,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率先布局5G镇村全覆盖,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信息交互更加快便捷。突出技术集成应用,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网”,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户户通、清洁取暖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管网更新等任务,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聚心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要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增加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为此,我市积极构建城乡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统筹推进“健康枣庄、乐业枣庄、优教枣庄、惠保枣庄、文韵枣庄、诚信枣庄”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实现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资源向农村延伸拓展,缩小城乡差距。

叫响“枣办好”“枣救助”“枣工快递”等“枣字号”便民服务品牌,改造提升144所农村学校,推进“千兆进校、百兆进班”,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共享。

形神兼备,宜居宜业

打造和美乡村样板区

位于薛城区的十里湾·田园沐歌项目,是我市充分利用高效农业、红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全力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基地。基地定位以田园综合体为统筹,以田园、村庄为基底,综合运用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注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山水格局构建、乡村风貌保护和乡村文化氛围营造。

该基地以高效有机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活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创新乡村消费、城乡互动,平均每日游客2000余人次,带动就业上千人,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已成为城市近郊游、农业观光游、休闲文旅目的地,把美丽乡村做成了“美丽经济”,把乡村颜值变成了“富民产值”。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我市统筹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布局,突出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乡村善治,大力推动乡村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坚守“乡土味道、鲁南风情”,把美丽乡村建设得有看头有想头有念头,用心打造富有鲁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和精神风貌,精心绘就独具鲁南特色、美丽和谐繁荣的幸福田园新图景,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和美乡村颜值持续向好。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开展山水林田系统综合整治,加大“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完成植树造林1.8万亩、河道治理45.6公里,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率100%。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广泛开展森林镇(村)、绿色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综合运用绿色低碳、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塌陷区治理、水源地保护、绿色宜居打造等品质提升行动,全面完成212处破损山体治理任务,修复湿地1940亩,建设提升绿色生态廊道300公里。

扎实推进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推广“榴乡诉递”“e呼善应”等基层创新模式,构建“枣治理·一网办”特色品牌矩阵。健全乡村信用体系,完善“榴花分”系统,建立“一户一档一码”农户文明诚信档案,用诚信涵养善治乡村。

落实村庄保护和内涵挖掘,突出“乡土味道、鲁南风情”,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重点打造100个历史文化型、特色景观型、乡村旅游型、农业产业特色型村庄或传统村落,延续乡村文脉、唤醒乡村记忆。


责编:葛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