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3年02月18日 21:38:48   来源:经观

当山东这种内生动力焕发出高活跃度的向“新”力时,也就有了一种产业集聚的向心力——这是区域经济张力和吸附力的显现。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2023年2月14日上午10时,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内,山东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正在举行。当天,全省1000余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涵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过10亿元项目30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60%,年度计划投资4006亿元。

从2018年开始,山东率先拉开了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试点探索。眼见“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目标已近,202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其建设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担负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担。

两轮改革一脉相承,前者集中于产业层面,后者却是一场更高规格、更加深刻、更大范围的社会变革。新一轮改革启动之初,山东迫切需要一批新兴的龙头项目带来新的投资、技术与人才,构建起一条条新的产业链,为这个传统工业大省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向“新”力。

大幕在这个春天拉开。

从起步区出发

2月14日的这场推介会,主会场选在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向外界传递着清晰的信号。

2021年4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是山东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而设立的国家级新型战略新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济南市乃至山东省“举全市之力”“汇全省之智”重点建设这个起步区。截至目前,累计签约总投资超过3100亿元,先后集中开工四批重点项目,总投资1033.8亿元。

这场推进会的主会场设在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中。此前,比亚迪在济南规划了新能源乘用车与零部件两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2022年11月30日,比亚迪在济南首台电动汽车整车下线。

此次开工的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总投资73.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涵盖了智能车辆的电器部件、车架、构件、仪器仪表、电器总成、科研厂房、生产配套用房等各功能板块。

比亚迪是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此前整车基地与动力电池厂绝大多数布局在中国南方。2021年8月,比亚迪与济南市签署合作协议,谋划北上布局。

根据测算,两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15万辆整车以及电动总成和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可吸纳就业2.5万人。两大项目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几乎整条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整车下线时说,比亚迪将以济南基地首台整车下线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产能,确保一期项目快速达产见效,助力济南建成国际知名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千亿级产业链集群。

这也是迄今为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最大的一笔外来投资。

据悉,此次济南起步区就有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涉及四大领域,总投资135.9亿元。此间人士认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此次主会场设在济南起步区,更是寄望于起步区、省会济南在新一轮改革中为山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强省会”战略。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也是驱动山东经济发展的双核之一。济南市把2023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根据济南市下发的《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未来三年济南十大领域第一批13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4万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933亿元。

在济南市的主政者看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投资于未来,2022年济南市“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6.8%,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0.1%。

借助于这样的向“新”力,济南市在2020年GDP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跻身“万亿GDP俱乐部”。按照这个行动计划,到2025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万亿元。

工业大省的新面孔

济南正是山东掀起投资热潮的一个缩影。而山东则被认为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山东省过去五年的新旧动能转换实践,也可以认为是在为转型中国求解,探求一个山东方案。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套加减法的组合。如果说起初山东大手笔淘汰落后产能是做减法,加快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培育新动能就要着力做加法。客观地看,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持续的有效投资。

山东经济中的新元素因此增加,它们是山东经济向“新”力的一部分。而在各类投资中,重点项目建设既有利于扩大内需,又有利于优化供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强引擎”。

正在建设中的万华化学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项目(以下简称“乙烯二期项目”)被山东视作2023年重点投向的范例。

万华化学乙烯一期项目投资168亿元,于2020年建成投产,年产能100万吨,是山东省首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该项目补齐了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关键原料链条,实现了产业链联动和价值链协同效应,使万华烟台工业园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优势的聚氨酯制造基地。

乙烯二期项目规划投资176亿元,主要为自主开发的POE和LDPE等高端聚烯烃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原料供给。该项目将一举解锁两项中国一直未能突破的技术瓶颈。

POE是光伏硅片中新一代高性能封装材料,一直被美国、日本、韩国的几家公司垄断。中国虽是全球光伏第一大制造国,这一材料却完全依赖进口。据统计,2021年中国进口量达到50万吨。LDPE主要应用于高压线缆材料,这一细分市场完全由三家外国公司把持。中国高压线缆工程建设全球领先,却常常在国外投标时因材料限供,眼睁睁看着订单被国外对手抢走。

据万华化学战略发展部经理庞德政介绍,POE是企业2015年开始研发,历时6年多,直到2020年底完成中试。目前,中试产品历经近百家市场客户试料测试,已取得光伏、改性、鞋材等行业头部客户认证,性能可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如今万华化学形成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最初的聚氨酯业务量占比已不足一半。万华化学逐步成长为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2月1日,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2023年,万华将重点抓好关键人才引进和电子化学品、电池化学品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探索拓展边界。以开工即冲刺的奋斗姿态确保完成今年烟台三个制造基地,一个研发中心,一个人才中心的预定建设目标。

一个个项目、一笔笔投资,为山东本地企业带来了一次次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市场扩张、产业延伸。

1月31日,海信视像对外公告称,公司累计投资乾照光电的金额为16.05亿元,持有22.88%的股权,取得乾照光电的控制权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乾照光电主要从事全色系 LED外延片和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芯片是海信大显示战略的核心底层技术。

早在2005年海信就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打破了国外品牌对该领域芯片的垄断,引发进口芯片价格平均下降40%。20多年来,海信形成了全系列芯片产品,其中TVTCON芯片稳居全球第一。芯片已从实验室一项技术落地为一款产品、开拓出一片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

2023年2月11日,青岛重点项目大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阐述了芯片的产业布局——控股乾照光电是海信显示产业实施战略转型升级、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LED芯片产业的战略举措。海信计划在2023年将子公司信芯微公司分拆上市,将芯片业务领域从家电拓展至车载及工业控制,加速智能芯片产业的发展。

目前,海信基于显示业务,已向上向下延伸至芯片、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光通信等新兴产业,并占据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位置。

同样,潍柴集团最初生产柴油发动机起家,对标企业曾是美国康明斯。其经过多年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延伸,已成为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国际化公司,在全球拥有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业务板块。近些年,潍柴投资重点早已不单是柴油机,而是以“动力+”的相关多元化项目。如潍柴正在建设的就是液压动力总成产业化项目。

山东因为大企业林立曾被称为“群象经济”。近年来,这个称号多少暗含着这样的判断:企业大就不好转身,很难跟得上技术进步和迭代的步伐,因而“群象经济”就跟传统和落后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一次次产业投资推动的转型与延伸让这些工业巨象形态大变、换了新颜——它们不断创新技术、开发市场、拓展产业边界;它们在生产线上制造着迥异的产品、开拓着不同领域的市场、横跨在多个产业之间;它们出圈的布局已然无法框定在某个行业,“非标”的形态早已没有了完全的竞争对手,“四不像”的面孔更是找不到可以整体对标的榜样;它们的产品和市场更加多元、经营风险得以分散,企业经营更加稳健。

它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已不能再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它们。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身形态的转变中,也带动着一个个传统产业的转型,助力着一个经济大省新旧动能的转换。

山东向心力

当山东这种内生动力焕发出高活跃度的向“新”力时,也就有了一种产业集聚的向心力——这是区域经济张力和吸附力的显现。

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是,近年来,南方诸省的内资与外企开始选择北上,在山东豪掷数十亿乃至上百亿投建产业基地。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并非孤例。

眼下,在济宁兖州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总投资近14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这是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公司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基地。该项目计划建设两条生产线,年产60GWh最先进的磷酸铁锂电池,可配装120万辆电动车使用。根据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产值可达480亿元,创造30亿元以上的税收,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

宁德时代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计划,济宁基地部分工程今年3月底开工。该项目落户济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的绿电资源。

原来,2022年1月1日起,欧盟电池新法规正式生效,针对动力电池等进口产品强制要求产品出口国与进口国具有相当的碳减排措施,或者生产者必须获得碳减排配额并在产品进口时附碳减排证明。随着全球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动力电池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要想继续出口欧盟这一重要市场,就必须满足新法规的要求。

济宁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境内有44家煤矿,煤炭产量占山东全省60%以上。当得知宁德时代北上布局电池基地,济宁就利用采煤塌陷地,规划建设5GWh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以绿电资源吸引到宁德时代的百亿投资。

按照1G瓦光伏组件发电12亿度计算,未来光伏电站总发电量约为60亿度,完全可以覆盖宁德时代济宁基地的生产能耗需求。

济宁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从奇对经济观察报说,综合利用采煤塌陷地,以绿电招来新能源电池项目,不仅对济宁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起到延链补链的带动效应,而且助推这个资源型城市从传统煤炭向新能源产业转型。

就在两个多月前,青岛两个外来投资项目同时结出硕果。2022年11月25日,青岛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在西海岸新区的制造基地刚刚实现量产。

京东方总部位于北京,但产业重心却一直在南方。此次京东方出于“物联网转型战略”考量,投资81.7亿元建设一个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制造基地,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15100万片的年产能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显示模组单体工厂。“物联网是青岛与京东方发展的共同目标。”一位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招商官员向经济观察报说,青岛拥有海尔、海信等数量众多的下游企业,能提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京东方的投资则能够完善物联网信息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

同在去年11月,奇瑞青岛超级工厂在即墨区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实现首辆整车下线。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30亿,工厂年产20万台超级工厂,平均每90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可同时实现多款常规动力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柔性生产。

目前,汽车已是青岛最大的产业,供应链配套齐全。奇瑞刚刚入驻,当地就有26家供应商进入其采购目录,同时又带动16家外来配套企业前来落户。

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管委招商部部长温延正介绍,奇瑞在青岛投资建厂,是看中了山东河南一带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同时布局青岛也能借助港口便利向各国出口。按照规划,项目2025年达产,连同配套产业估算总产值可达380亿元。

奇瑞、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项目的一个共同点是,投资者都来自于南方,他们早已完成在长江以南的战略布局,携百亿巨资北上投建基地。有的是看中人口规模、谋求北方市场,有的是借助区位优势、以求外贸便利,有的看中产业基础、可对接当地供应链,有的是被稀缺资源所吸引,还有的则是出于缩短运距的考量……

不仅仅是本土企业,近年来德国费斯托、马夸特,英国阿斯利康、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等跨国公司纷纷从中国南方北上山东投资。如,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上,山东签约外资项目277个,总投资超过360亿美元。

从山东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可见一斑。2019年,山东省实际使用外资146.9亿美元,增长18.6%,位居全国第四,位次创历史新高;2021年,同比增长21.9%,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2.9%;2022年,山东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3%,分别高于粤苏浙5.5、0.6和1.1个百分点。

费斯托大中华区运营副总裁姜作林认为,外资在华布局时,有的企业是投建一个大的生产中心,几乎所有生产环节、人员都在一起,能够发挥产能集中、降低管理成本等优势。但ALLIN的抉择,等于把所有的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一旦突发疫情受控,生产、交付风险会大增。所以近来部分外资纷纷选择接近市场、供应链的多点布局。

一位山东长期从事产业招商的人员感受到,南方以及国外投资带来的往往是新兴产业,科技含量较高,能与山东现有产业形成互补,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革中不断向新;另一方面,南方企业与跨国公司也为了在中国构建完整的产业布局也为山东注入了新的动能。比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大型项目的落地,使得山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崛起的力量。

这汇聚而成了一股合力。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46.8%。按照《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

山东还在想什么

山东地处南北交界,以华北、黄河流域为广阔腹地;濒临沿海,良港众多,利于工业原料和制成品进出口;常住与户籍人口“双过亿”,市场规模巨大;工业门类最为齐全,产业基础雄厚;技术与科研人才资源丰富……这都是山东吸引投资的基础优势,放眼整个中国北方无出其右者。这使山东成为产业资本投资中国北方、在华构建完整产业布局时一个绕不开的备选项。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认为,山东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明显,带来了天然的区域竞争优势。但在新一轮改革中,山东迫切需要一批龙头性、起到引领带动效应的新型产业项目,持续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山东应依托自身优势,加大吸引南方和外资产业北上布局,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承接外来投资的首选之地、必争之地。

就投资而言,一个共识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首要诱因通常是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投资的热点。如果市场够大,投资方就会在远距离运输、长周期交货与就近建厂之间进行成本的权衡,主要影响因素除了土地、交通、供应链、人才资源等硬指标,还有营商环境、市场秩序、政策支持等软实力。前者通常难以改变,投资者更为看重的往往是后者。

外界注意到,作为新一轮变革的发起者,营商环境、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新一届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这场改革之初先行推动的是构建全新的投资环境。

2023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集体研讨时就表示,健全投资保障机制,围绕从策划、签约、建设到投产、运营等环节,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尤其要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让“好马吃到好料”。

2月1日上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强调,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必须集聚各类要素、汇聚各项政策、凝聚各方力量,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形成大抓工业、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要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安商亲商富商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2月4日,立春之日,山东省政府1号文件印发《关于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二批)》。这是继去年12月30日出台第一批政策清单后,1个月后再次出台政策推动经济重启复苏。第二批政策共37条,其中17条关于提振经济,20条是支持政策,涉及实施要素配置、营商环境等。据测算,共新增减税降费157.5亿元,涉及省级及以上财政支出52.8亿元。

山东一位招商官员表示,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资本,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多年的改革,山东营商环境普遍大幅提升。尤其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时比南方城市更大。这或者是很多大项目落户山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在于如何使之常态化、普惠化,使山东从投资的备选项成为必选项。

2023年这个春天,正值山东新一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初。

对比一脉相承的两轮改革,刘德军认为,2018年山东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集中于实体经济、产业层面,更多的是在破旧,是对历史欠账的补课。如今,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则是在立新,“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是山东在全国寻求超越的一次探索。

这将是一场更高规格、更加深刻、更大范围的社会变革。刘德军指出,这场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个北方经济大省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