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传媒网讯 1月17日下午,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闻发布会。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陈广良作新闻发布。
陈广良介绍说,2022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四个不减”,持续聚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接续推进政策保障和产业就业帮扶,不断巩固拓展全市脱贫攻坚成果。创新实施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现行标准下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收入稳步提高,“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市2.98万户6.79万脱贫人口脱贫稳定;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年累计纳入监测帮扶对象41户129人,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市7个衔接推进区,总投资9.5亿元,共覆盖49个村,投资建设各类项目210个,目前已基本完工。818个已建成的扶贫资金、衔接资金产业项目运营基本正常、收益稳定;去年计划实施的301个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面建成;就业帮扶和金融帮扶力度持续加大,脱贫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聚焦防返贫监测帮扶,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严格落实“三四五三三”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扶贫专干、网格员等作用,对尚未纳入监测帮扶范围的各类特殊群体开展重点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可能返贫致贫的困难群众,严格按程序进行认定,做到“应纳尽纳、即时帮扶”。同时加强部门筛查预警,市乡村振兴局会同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衔接的通知》,做到“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积极应对群众诉求,落实好“三告知”制度,确保群众满意。每月调度各区(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落实情况以及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机制有效衔接进展情况,并选取不少于两个区(市)由班子成员带队,赴相关区(市)实地调研,全面真实掌握工作情况。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1188户3212人,去年共纳入监测帮扶对象41户129人,并落实即时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聚焦衔接推进区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枣庄模式早落地
去年全市乡村振兴部门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开展了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工作,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六大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全面振兴。确定在徐庄镇建设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柴胡店镇等6个镇建设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总投资9.5亿元,共覆盖49个村,投资建设各类项目210个,以集中推进区稳步推进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创出“党建引领、资源集聚、整体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枣庄模式。
聚焦项目建设,实现村民集体双增收
高度重视原扶贫项目和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项目专班负责、双报备管理、重点帮包、“红黄蓝”反馈预警等“四项制度”,实现项目从立项建设到竣工运营的全流程管理,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济保障。建立“专班负责”制度,目前,全市共有项目工作专班63个,项目管理专班839个,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协调联动、紧密配合、有效闭环的规范管理机制;建立“市级双报备”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流程。项目实施前,县级将年度拟实施的衔接资金项目库及项目实施方案报市级审查,反馈整改、审计验收后再报市级备案,确保项目实施不走偏、方式不违规;建立“重点帮包”制度,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质效。2022年全市确定重点帮包项目138个,已全部明确帮包责任人帮包责任和帮包措施,确保项目建设、运行优质高效。建立“预警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控制。在确定预警内容及流程的基础上。细化预警等级与标准。实行“红黄蓝”动态预警。一系列项目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效增加了项目运营效率,去年全市村集体项目收益达6000余万元,受益脱贫人口4.27万人,取得了联农带农的良好效果。据统计,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613元,年均增长19.9%,预计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个百分点,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聚焦行业政策落实,实现帮扶人口保障全覆盖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在健康帮扶方面,四种重点慢性病脱贫人口签约服务进度达到10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面落实免费救治。针对防返贫监测人口的实际医疗需要,全市创新实施“枣惠保”,向3007名监测帮扶人口赠送了价值30万元的“枣惠保”保障服务,进一步织密织牢了防返贫致贫防线。教育帮扶做到了应助尽助、一人不漏;农村危房实施动态监测,持续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实施了267个村实施供水提质,累计受益人口19.4万人;进一步提高了兜底保障方面水平,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中共有35547人纳入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
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褚苗主持;市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王兆海;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成武;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孟凡来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我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进行了多项工作创新,其中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是亮点之一,请您重点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王兆海: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以下简称推进区)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目的是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确保干一片成一片,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乡村振兴部门创新资金使用方式,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巩固成果六大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集中连片打造,开展了推进区创建工作。确定在徐庄镇建设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在柴胡店镇等6个镇建设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总投资9.5亿元,共覆盖49个行政村,投资建设各类项目210个。在建设推进区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民生能力、提高村级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融合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提质效。抓住产业振兴的“突破口”,统筹推进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农民获利、集体增收、产业发展多赢目标。薛城区周营镇“印象白楼”集中推进区,打造以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忆田园草莓采摘园、盈亮农业生态园、周营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等为主体的“一河十园”现代农业产业带,形成以“规模化种植+初深加工+品牌营销+农旅文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峄城区“古运梦河”推进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边角经济,整理河滩地,栽种绿化苗木,建设乡村“绿色银行”,实现富民强村,预计区内村均增加集体收入27.6万元。 滕州市“薛水梨香”推进区在区内规划建设“一河、一路、五园、五点”融合发展“新六产”的乡村产业新体系。利用衔接资金 300 万元合作共建仓储冷库,带动衔接区脱贫享受政策户每户每年增收 3000 余元。盘活闲置宅基地,实施整村光伏产业项目,带动脱贫享受政策户每户每年增收 2000 余元。
强化为民而建意识,在民生服务上添活力。集中推进区围绕“围村而建、为民而建”目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升级为民服务模式。推进区内的49个村居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峄城区“古运梦河”推进区围绕天“蓝”、村“美”、路“畅”、水“净”,完成了清洁取暖改造,程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大王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铺设改造道路8公里,完成程庄、朱园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市中区推进区内4个村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和省级卫生室建设全覆盖。 改造提升孟庄村“乡村振兴大讲堂”,全年开展创业先锋、致富能手上讲台活动5期,成为人才培育和农技推广的新基地。
创新治理路径,在乡村基层治理上发力。推进区建设始终秉承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山亭区翼云湖“云裳家园·农旅融合”推进区探索出一条“一核引领、三长联动、五化协同”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台儿庄“桃醉山乡”集中推进区着力打造“六好九无乡村”“善治山乡”治理品牌。峄城区推进区内的“积分超市”让自治成为常态,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社会综治以及村规民约各项要求细化为积分事项,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能实施,切实将“村里事”变成“家务事”,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市中区‘凤翔果香·山水孟庄’推进区打造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平台。精心打造孟庄村“小榜样、大发展”、下道沟村“小调解、大平安”等特色治理品牌,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记者:防止大规模返贫和新致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请问我市在防返贫监测帮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郭成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及时建立了“三四五三三”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在此基础上,去年又积极推进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的有效衔接。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1188户3212人,现已标注风险消除的361户828人。去年共纳入监测帮扶对象41户12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5户14人,边缘易致贫户17户54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9户61人,并即时落实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中共有35547人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两项机制的有效衔接,使返贫致贫的“动态清零”保持了常态化。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健全完善“三四五三三”机制。去年以来,市乡村振兴局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四五三三”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包括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脱贫不稳定户等三类监测对象;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等四种监测渠道;入户核实、民主评议、信息比对、村级公示、录入系统等五步认定程序;发展型帮扶、保障型帮扶、精神型帮扶等三道帮扶防线;申请受理告知制度、认定情况告知制度、退出情况告知制度等三项告知制度,这在全省也是创新之举。机制的有效运行,在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到了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即时帮扶。
率先实施两项机制的无缝衔接。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衔接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常态化帮扶两个机制无缝衔接的工作措施,做到了两部门工作有效衔接、监测对象有效衔接、认定标准有效衔接、发现机制有效衔接和帮扶措施有效衔接等“五个衔接”。市乡村振兴局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各区市“两项机制”衔接工作情况、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通报。市级相关行业部门做好筛查预警、数据共享、政策落实等工作。区(市)级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区(市)乡村振兴部门根据工作职能,按照时间节点履行好各自监测预警责任,落实好帮扶政策,实现了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帮扶政策落实到位。
建立监测帮扶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各区(市)乡村振兴部门、民政部门每季度召集相关行业部门,通报部门监测预警和政策落实情况,研判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研究制定应对举措。各镇(街)、村居认真执行监测预警信息台账管理和对账销号制度,对区(市)级反馈、干部排查以及群众自主申报的监测预警信息,逐条分析研判并建立台账,组织人员逐户开展调查核实,办理一条销号一条。确保动态监测不留空档、帮扶政策不留空白,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记者:产业项目管理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请问我市是如何搞好产业项目管理的?
孟凡来:我市高度重视产业项目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项目专班负责、双报备管理、重点帮包、“红黄蓝”反馈预警等“四项制度”,实现项目从立项建设到竣工运营的全流程管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济保障。去年全市村集体项目收益达到6000余万元,受益脱贫人口4.27万人。
建立“专班负责”制度,进一步压实项目管理责任。区(市)建立项目建设管理领导专班,负责项目入库、评审、实施、验收及运营监管等组织督促工作。镇街设立项目工作专班和项目管理专班,项目工作专班由镇(街)党委书记负总责;项目管理专班由一名科级干部牵头,按照“一项目一专班”的标准配备,主要负责项目规范实施和日常监督。村级按照资产范围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项目资产管理台账、及时掌握项目运作动态。市级负责督导检查、定期调度,动态掌握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目前,全市共有项目工作专班63个,项目管理专班839个,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协调联动、紧密配合、有效闭环的规范管理机制。
建立“市级双报备”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实施前,区(市)将年度拟实施的衔接资金项目库及项目实施方案报市级审查,反馈整改后再报市级备案。通过审查报备,能够及时对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基础设施项目规模标准偏大偏高、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纠正。项目验收后,区(市)及时将验收报告、决算审计报告、资金报账凭证、运营合同协议、资产移交协议等材料提交市级审核报备,便于及时、完整掌握全市项目实施动态。通过项目验收后市级审核报备,市级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确保项目实施不走偏、方式不违规。
建立“重点帮包”制度,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质效。按照“重点抓、抓重点”原则,将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帮扶镇等重点区域的所有项目和衔接资金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作为帮包对象,逐项目明确帮包人员。2022年全市确定重点帮包项目138个,已全部明确帮包责任人。实行市区镇三级项目帮包制度,市级明确一名局班子成员抓督导、区(市)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干部抓推进、镇(街)明确一名主要负责同志抓落实,共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帮包责任人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帮包推进台账,定期实地查看项目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运行优质高效。
建立“预警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控。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报帐拨款、竣工决算、审计验收等规范事项制定预警内容,将衔接资金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月并建立月度进展台账。市乡村振兴局根据县、乡两级报送的资料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对当月达到时间进度要求的予以蓝牌激励;对达不到要求的予以黄牌预警;对连续2个月达不到要求的,予以红牌警告。“红黄蓝”预警通报制度在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方面效果明显,形成了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责编:葛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