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山东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代表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是现场实录:
白玉刚: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山东代表团共有代表74名,是省市区代表团中人数最多的代表团。几天来,各位代表讲发展、话成就、展前景,热烈讨论。正在北京展览馆开展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山东展区,有山东自己研发制造的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高铁,有世界上现在热效率最高、达到51.09%的潍柴发动机,有直播连线的青岛港无人值守全自动化大型集装箱码头;正在央视八套播出、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三泉溪暖》,反映的就是山东三涧溪村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
山东是有1亿多人口的大省,山东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就是新时代这十年全国发展变化真实具体的缩影。欢迎媒体朋友们,特别是各位外国媒体朋友们到山东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发展变化。展望新征程,各位代表充满坚定信念、充满必胜信心,将和1亿山东人民一起奋斗,认真履行党代表庄严神圣职责,以实际行动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山东发展更好、贡献更大更多。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山东考察时提出,山东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请问山东是如何落实这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实现创新发展的?
白玉刚: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感谢所有媒体朋友对山东的关心关注。
山东北靠京津冀、南依长三角、内联黄河流域9省区、密接大湾区、服务全国各地,区位重要、使命重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走在前、开新局”。
首先,着眼国家所需、山东所能,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概括讲是“三句话、九个字”:第一句话是“扬优势”,着力发挥自身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苦练内功、强化优势来服务和融入。第二句话是“强融入”,更大力度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黄河、长江、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更加广泛与日韩、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通过更高品质开放合作来服务和融入。第三句话是“双发力”,在需求侧实施“十大扩需求”行动,在供给侧发展“十强产业”,通过供需两端同向发力、拉通联动全国产业链来服务和融入。
第二,着力抓住四件大事,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一是深入实施“十大创新”计划,通过十个方面具体创新带动全方位创新,形成集成创新优势。二是用更好一点、更优一点的政策创新营造人才环境,用制度机制创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用各种政策包创新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山东蓬勃发展,形成创新高地。三是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具体实施措施,把中央给山东的政策优势全面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四是集聚各方面科研力量,着力自主创新,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等各方面更好作出山东贡献。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一是制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我们将把这个规划真正一步一步、一件一件事情落在地上。二是强化系统治理,加强堤坝、河岸维护,铸就黄河长久安澜;把节水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做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的表率,做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的表率。三是把前两个“走在前”汇聚的能量、优势、项目,集中落到沿黄9市25县,来推动沿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四是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得实惠上,用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富裕”。
欢迎大家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山东的“走在前、开新局”。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江共抓大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深入人心,成果显著。我的问题是,作为黄河出海口的山东省,长江径流最长的湖北省,以及“生态立省”的海南省,在探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创新发展?
白玉刚:谢谢提问。黄河从河南进入山东菏泽,流经山东628公里,在东营进入渤海。山东是黄河的入海口,通俗一点说,山东在黄河流域的使命责任,一是保黄河安澜,二是保黄河水量,三是保黄河水干净,四是保沿黄人民群众日子好、地方发展好,五是保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刚才有记者提到,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考察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工作,并对山东提出了“三个走在前”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山东在这方面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工作,抓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第一个关键,用系统观念进行流域系统治理。三年来全省投入1300多亿元进行堤坝建设、河道治理、防洪减灾,确保黄河的安全和安澜。坚持排污、降碳、控肥一起抓,水、大气、土壤一起管,改善黄河流域的环境质量。把节水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节水工程,农用节水5亿多方,万元GDP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了22.8%。大力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工程,湿地面积达到了1130平方公里,比过去增加了20%。俗话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目前,黄河三角洲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1种,增加了184种,相当于增了1倍,现在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显示了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方面的成效。
第二个关键,用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几年,山东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壮士断腕”,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家,化工园区从199家减到了84家,这84家正在向高端化工集中转变,煤炭消费下降13.8%。同时,以火电为主的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风电、太阳能快速发展,生物质电能、水电作为补充,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6.8%。
第三个关键,突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60万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实现了“安居梦”,251.6万省标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沿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乡村“五大振兴”正在让每一个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第四个关键,推进文化“两创”,讲好黄河故事。实施了山东文脉工程,编辑出版了儒学经典古代版本最全的《儒典》,启动编纂13亿字的《齐鲁文库》。倡导美德健康新生活,以美德山东推进信用山东建设。实施“山东手造”工程,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手造工艺再获得一份收入,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山东智造”工程,推出更多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建设沿黄自驾游文化体验廊道,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五个关键,大力推进和沿黄各省区合作。开展了100多个合作事项,在产业、创新、科技、港口、文化等方面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势。
总书记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做好、做扎实,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
责编: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