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15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举行,省领导、各市和省直部门负责人紧锣密鼓、星夜兼程,实地观摩了青岛、烟台、威海十余个2021年以来省市部分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有什么特点?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大众日报连续三天推出《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在望》《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扩需求优供给协同发力》三篇深度解读报道,敬请关注。
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在望
——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札记(上)
□ 记者 赵洪杰 刘兵 李子路 白晓
7月13日—15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举行,省领导、各市和省直部门负责人紧锣密鼓、星夜兼程,实地观摩了青岛、烟台、威海十余个2021年以来省市部分重点项目。
投资过百亿元的北京汽车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支撑万华烟台工业园成为全球最大聚氨酯制造基地的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亩均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的马夸特汽车智能化系统制造项目,打造千亿级打印机产业集群头部引擎的捷普打印机整机生产项目……这次实地观摩的项目,特点非常鲜明,是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缩影,让人更加坚定了新旧动能转换突破在望的必胜信心,也激发了各地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的决心和干劲。
看突破:规模体量大,创新元素多
10个项目打破垄断填补空白
7月13日,位于青岛莱西市的北京汽车制造厂轻卡生产线一派繁忙,工人正在检查即将出厂的车辆,这里日均下线轻卡100余辆。
“项目今年1月竣工投产,分为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关键零部件3个园区。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优质服务,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了15个月。按常规,建设这么大规模的整车制造基地需要24—36个月。”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陆付军说,目前项目已带动15家配套企业进驻,未来至少带动50家企业在周边建厂。
北京汽车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152亿元,占地1700亩,是山东唯一、青岛首家具备越野车、轿车、货车等全资质整车制造总部企业,涵盖研、产、销全产业链,填补了青岛市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的空白,也是近3年来全国汽车总部基地搬迁成功的唯一一家企业。
“虽然前段时间疫情影响了我们的节奏安排,但我们将在下半年努力拼抢、向前冲,确保年产整车12万辆,实现产值80亿元。”陆付军说,北京汽车整车制造总部基地5年内将达到年产销整车50万辆,产值300亿—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2000亿元。
本次观摩的项目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3,北京汽车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等3个项目投资均过百亿元。产业大起来强起来优起来,关键靠创新。记者在观摩中,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创新元素多。
光威复材碳纤维、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等10个项目,打破垄断、填补空白;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马夸特智能系统等项目,以数字引擎引领智能制造时代;迪尚供应链平台项目创新生产模式,实现全产业链条整合提升……“看到这些创新项目,感到很振奋,深刻感受到了全省上下汇聚‘走在前’的澎湃动力,更加坚定了将动能转换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主抓手,系统谋划、持续加力,尤其是今年创新实施“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打出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组合拳”,既有利稳住经济基本盘,又高效激发了发展新动能。据统计,近期调整优化后的省市县在库重点项目15300个,其中实施类项目12840个,上半年开工率达97%,完成投资1.9万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7.2%,项目建设提速发力,呈现出结构优化、层次提升、支撑强劲的良好态势。
看优势:融合程度深,综合效益好
展现“九天揽月”“耕海牧渔”“零碳供暖”硬实力
经过几年接续奋斗,山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九个方面比较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九大发展优势”,覆盖了“十强产业”,激活了供需两端,充分体现了山东特色、山东优势。
在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记者看到一个小机器人正在对着一片飞机蒙皮进行扫描,扫描的同时,一旁的电脑屏幕上也实时显示着数据信息。这是海克斯康针对蒙皮等航空大型结构件测量推出的大尺寸蒙皮扫描方案。
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为全国超过30000家高端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已构成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核心技术组合,在航空航天、电子、轨道交通、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被广泛使用。
除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也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一个网箱年养殖量达1000吨,超过长岛过去全年养殖鱼类总和。“我们将在5年内布局100套深远海养殖设施,形成‘总部烟台、辐射全国’,以海洋蛋白为核心产品,带动全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集聚,打造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建中说。
“观摩中,很多项目融合程度深、综合效益好,充分展现了山东‘九天揽月’‘耕海牧渔’‘零碳供暖’的硬实力,让人为之一振。”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在观摩时感慨。
看路径:既要引项目,也要引人才
“从公司的窗户就能看到产业链的上下游”
“双招双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次观摩的16个项目中,有不少属于“双招双引”项目。大家从观摩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龙头引领、集群突破,通过高质量“双招双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一台智能复合打印机,需要的零部件过万个,比造一辆汽车都难。从留住韩国三星,到引进惠普,再到形成全球化产业布局,位于威海高新区的全球打印机基地持续不断引进配套企业,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过90%,120多家配套企业在1.5公里半径范围内辐辏,物流距离以“米”计算,被形象地称为“从公司的窗户就能看到产业链的上下游”“用手推车就可以完成产品配套”。
捷普打印机整机生产项目由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捷普集团投资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各类打印机整机1000万台。“正是看中这里拥有完整的打印机配套产业链,以及威海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城市定位,我们才最终选择落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说,捷普还将加快部分其他国家的产能向威海转移,同时计划将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家电等业务整合到威海,将捷普威海打造为捷普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高质量“双招双引”,既要引项目、也要引人才,引进一个人才,可能带来一批技术,成就一片产业。
烟台磁山脚下,青山环抱之中,一座座颇具未来感的建筑依势而建,这里就是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规划总占地2000亩,其中一期占地800亩,主要建设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二期规划占地1200亩,规划建设绿色化学和新兴材料孵化基地。
“整个项目的设计在全行业是顶级的。”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介绍,研发中心打破传统设计理念和建筑模式,以“未来、创新、高雅、节能、环保”为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产业特点,建设园林式、综合性、可持续的科技创新高地,已建成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先进实验室,通过筑巢引凤集聚国内外一流研发人员2000多名,带动了一批优质项目落地。
“新旧动能转换,最终要落脚到项目上。我们将今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成立威海全球合伙人事业中心,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竞赛活动,领导干部带头走出去,加快项目签约落地。1—5月份,全市实际使用外资5.7亿美元,同比增长74.2%。”观摩途中,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跟记者说。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札记(中)
□ 记者 刘 兵 赵洪杰 李子路 杨秀萍
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项目打破垄断,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占领行业“制高点”,威高普瑞新型预灌封项目站在医疗领域最前沿……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所到之处,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这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要靠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发展、塑造优势。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这是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做鱼竿到进军碳纤维,位于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威集团花了15年的时间,实现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一条生产线有4万多个零部件,会遇到2000多个问题,每一个都要一一突破。”陈亮说,秉持“必须把碳纤维搞出来”的信念和使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10%以上,碳纤维的研发投入占比更是达到15%。
数据显示,今年省级重点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领域高端产业项目有1001个,其中205个项目由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孵化而成,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7月14日,俯瞰骄阳下的万华烟台工业园,一个个大型反应器、反应塔、冷却塔,成排林立,好不壮观。作为全省首个百万吨乙烯工程,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今年6月全面竣工达产,支撑万华烟台工业园成为全球最大、最具竞争优势的聚氨酯制造基地。
“我们始终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持续打造企业成长核心竞争力,已攻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新材料核心制造技术。”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介绍,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乙烯二期)项目,将重点突破高端差异化聚烯烃技术瓶颈,填补国内聚烯烃弹性体产业空白。
近年来,山东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2019年以来,山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20亿元以上,今年达到145亿元,用于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任务和重点创新项目。”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969亿元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突出支持科技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
我省还在全国率先以规范性文件推行揭榜制,面向全球公开“张榜”,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观摩中,省科技厅厅长唐波注意到,这次观摩的以万华化学集团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承担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在“揭榜挂帅”制度的引领和支持下,诸多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引领行业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强数字变革创新,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这次观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类新老产业通过数字赋能,催生出强大新动力,焕发出无限新活力。
传统服装设计,往往是单个品牌独自设计,很难实现资源整合和互通共享。而在迪尚集团云设计中心,海内外3000余名设计师实现了跨国界、跨地域的多方在线协作和二次设计,用新模式创造新价值。受益于数字化转型,迪尚的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三分之二。
在疫情不利环境下,近两年迪尚集团的全球销售收入却连续增长15%以上。为何会有如此亮眼的表现?迪尚集团董事长朱立华解释,企业逆势增长的关键,就在于打造了国内首个纺织服装垂直生态供应链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整体赋能和驱动,将云设计中心、面辅料平台、柔性制造基地和智能消费应用平台串联起来,打通了从服装设计、面辅料资源协同、成衣生产到销售的各个节点,实现了服装全生命周期的快速反应,更灵活地把握市场趋势。
纺织服装产业“老树发新枝”,制造业也不甘示弱。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项目,企业车间内一块展板引起记者的注意:全球范围内,每年95%的汽车制造、90%的飞机制造、80%的骨科植入物制造、75%的智能手机制造,采用了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
工控软件是制造业的短板。做精密检测设备出身的海克斯康,致力于工业软件的国产转化。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郝健说,企业依托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为山东“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业赋能,有效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青岛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滚动推进5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推动年度1000个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烟台致力于建设山东5G网络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园,培育橙色云等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威海先后出台支持集成电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模式发展政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观摩中,大家表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的数字赋能行动,不断引领骨干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突破,成为山东深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缩影。
创新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已明确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培育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九大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N个前沿性产业,打造创新策源地,持续提升产业能级。”烟台市市长郑德雁说,烟台将坚持把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之源,以这次观摩为动力,鼓足干劲、加压奋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当表率。
扩需求优供给协同发力
——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札记(下)
□ 记者 李子路 赵洪杰 刘兵 陶相银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对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
7月13日至15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走进青烟威三市。十几个观摩项目,供给侧与需求侧并重,有效激活了供需两端。这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是,面对三重压力,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扩需求与优供给协同发力必须坚定不移。
6月23日,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生物新药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已在美国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标志着泰它西普全球同步开发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
2021年3月,泰它西普在国内上市销售,并于同年底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它与另一款荣昌用于治疗胃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等多个肿瘤创新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一起,成为当年全省仅有的两款上市Ⅰ类生物新药,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更让荣昌生物以创新者的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仅2021年,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就实现了18亿元产值,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
以供给创造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长期以来,创新药研发一直是我省乃至我国医药产业的一大短板。为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最先进的药物治疗,荣昌生物创新团队十几年如一日,专注创新药研发,成功打造出一个包括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偶联药物平台、双功能抗体平台等三大平台在内的世界级自主创新研发引擎。目前,企业产品管线中处于研发和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物多达几十个,7款国家生物Ⅰ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所有创新产品均达到同类首创、同类最佳水平。
“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维迪西妥单抗患者年治疗费用由32.4万元降至18.24万元,报销后只需5万元左右。”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说,企业专注生物新药研发,既满足了人民健康需要,也实现了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荣昌生物的发展不仅凸显了企业的硬实力,更彰显了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真功夫。烟台市市长郑德雁说:“烟台市以生物医药产业链率先打样示范,布局了“1+3+X”产业空间。从今年起,每年将有1到2种创新药上市。力争到2025年,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十强产业”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这次观摩瞄准“十强产业”项目,像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青岛微电子产业园项目,代表绿色化工产业的万华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代表现代海洋产业的烟台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等,无不瞄准市场需求,同时提供优质供给,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说,今年我省省级重点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领域高端产业项目共1001个,占产业类项目的69.5%,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1813.7亿元。
创造、扩大新需求,可牵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供给。在需求侧,我省大力实施“十大扩需求”行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扩需求、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山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七网”行动位列“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首位。
观摩过程中,大家见证了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暨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启动。就在今年4月1日零时,“暖核一号”海阳核电核能供暖项目圆满完成首个供暖季供暖任务,持续供热143天,累计提供清洁热量200万吉焦,供热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先河。
“与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相比,该项目每个供热季可节省原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元华说,“随着海阳核电二期工程投运,海阳核电将具备3600MW的核能供热能力,每个供暖季可提供热量约4000万吉焦,供暖面积可超过1亿平方米,满足约400万居民的清洁取暖需求。”
威海未来三年谋划了246个重点项目,其中基础设施“七网”项目158个,占比超六成;总投资3730亿元,占比更是高达88%。“扩需求,核心就是抓项目,抓有效投资。我们把每张‘网’都细化为具体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韧性,推动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说。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突破,“十大扩需求”行动要实打实落到项目上。对此,孙爱军表示,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聚焦“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基础设施“七网”行动等重点领域,加大“四进”攻坚服务督导力度,动态谋划推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万亿元、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500亿元。
文字:赵洪杰 李子路 刘兵 白晓 杨秀萍 陶相银
视频:王世翔 白晓 贾馨儒 杨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