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全媒体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首期报道,“三个十大”看青岛,包括:“十大创新”看青岛、“十强产业”看青岛、“十大扩需求”看青岛全媒体报道,以及专家点评、视频报道、数据图示等。
“十大创新”看青岛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弹好“引领”与“创新”合奏曲,青岛——
让创新成为城市最鲜亮底色
□ 记者 杨国胜 白晓 张忠德
6月27日,在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里,四个长方体形似放大版的电脑主机与另外四个“放大版的打印机”交相错落,杆状的机械臂穿梭其间,将载有组织切片的基因测序芯片依次放置到“打印机”上读取信息……这是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的工作情景。
“这款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快速。以新冠病毒的测序为例,最快3.5小时完成测序,完成测序后可在10分钟内输出新冠病毒变异位点基因注释、变异支系鉴别、全长序列,精准助力疫情防控。”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薛瑜指着一台便携式基因测序仪说,这些由华大智造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大智造在青岛战略布局、发展壮大,是青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将自身发展放到全省、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来审视与规划,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发展新愿景,提出强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四个发展导向。“引领”与“创新”的互动,成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优势: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海洋经济规模全国领先。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青岛提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将自身置于现代海洋城市最前端,突出引领价值。
瞄准科技前沿,发挥优势特色,青岛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国之大者”。长249.9米、排水量近13万吨,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700吨,比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还要大……今年5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国信1号’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震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谌志新说,“国信1号”实现了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重大突破。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离不开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青岛瞄准源头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打造重大科研平台,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大平台产生大能量。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便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杰作”。围绕工程化产业化,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位于青岛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成了专业的高速磁浮集成实验中心和试制中心,联合国内协作单位,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提升城市引领与创新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青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幅提高创新效率。在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年初,该公司就开始寻求乘用车轮胎智能成型系统的工业设计合作团队,在一筹莫展之际,青岛市创新推出的市场化“揭榜挂帅”对接平台帮了大忙。
“前不久,我们在平台发榜,寻求解决方案。青岛致友机电开发有限公司的臧家平团队凭最优的技术方案设计成功揭榜。”发榜方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侯东云说,“从发榜到揭榜签约,只用了半个月,技术难题有了破解路径。”
把创新主导权交给企业,“揭榜挂帅”制度开启了青岛科技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平台发布榜单165个,榜单累计金额8.55亿元;已有76个人才团队揭榜竞争61个项目,揭榜金额2.38亿元;共有20个项目进入到实质性签约阶段,签约金额7115万元。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当下的青岛,“引领”与“创新”的互动犹如巨石入水,在各领域激起层层波澜。“沃土计划”“强链”计划等全方位的支持,汇聚起科技创新的澎湃势能。今年以来,青岛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由41%提升到61%,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99家。
青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
激活创新密码,澎湃发展动能
□ 记者 杨国胜 白晓 张忠德
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乘用胎一次法成型机全球领先;国内首个、全国最大的多模块自动化集成测序酶试剂青岛智能生产基地投产使用;引领世界家电趋势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开工……一段时间以来,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重大项目在青岛落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年以来,青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步履铿锵。
集聚资源,为科技创新添活力
6月27日,在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展厅,记者看到一台按照1:7比例缩放的智能乘用胎一次法成型机PS2A,其同步反包等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这是行业内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半钢成型机之一,38秒就可以做一条轮胎,这个速度是行业最快的。”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云成介绍,目前PS2A机型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德国、荷兰的两家顶级供应商,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软控是橡胶机械行业的引领者,是全球唯一能够为橡胶行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成型机是轮胎生产所需机械中最复杂、最核心的装备。“我们依托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整合青岛科技大学、赛轮以及各方橡胶研究资源,实现了技术研发的突破。”刘云成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青岛,不少企业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平台、增强科创力量,在创新创造中站“C位”唱主角。
当前,青岛下好“先手棋”,在顶层设计上以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短板弱项,增强自主创新实力,持续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6月20日7时40分,我国又新增一条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的高铁。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制造的CR400AF—Z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瑞龙智行”担当的G66次列车,从武汉站点首发驶出,以350公里的时速驶向北京西站,京广高铁京武段(北京至武汉段)成功实现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
“‘智能版’复兴号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将为旅客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首席设计师王浩说,中车四方将继续以创新为最强劲动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动力机车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跑出更多中国高铁“第一”。
据了解,今后五年,青岛将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创新能力;实施全链条、一体化关键技术攻关,集中突破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国内联合实验室,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抢占新赛道,做强产业生态圈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为一个工业起家的城市,近年来青岛在最前沿领域抢占新赛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青岛创造”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构筑良好产业生态。
7月2日,胶州湾北岸旌旗招展,重卡轰鸣。备受关注的重量级项目——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在上合示范区开工。这是海尔创立以来在中国投资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体系最健全的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占地约4100亩,未来将在胶州构建起千亿级的产业生态,构筑全球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高端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卡奥斯生态园将引领世界家电产业走向高端、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将强化园区内生增长机制、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将吸引全球一流高端要素和专业集群,并创造新时代前沿的管理模式、制度和文化。”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
构筑良好的产业生态,必须为之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上合示范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新竹表示,胶州把服务保障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4个月时间,自3月29日征迁启动以来,仅用12天完成71个地块、128家企业评估100%,38天完成签约100%,为项目顺利开工夯实了基础。”项目征迁指挥部推进组组长李廷江说。
这一项目的落地进程是青岛营商环境更加开放高效的见证,也是青岛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落地的一个缩影。
6月27日,在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记者看到,MGICLab-LT系列存储设备可自动完成样本核对、转运、定位、缓存、分拣全流程,一键智能操控出入库,避免了传统存储模式带来的繁琐流程和人工失误操作的风险。
华大智造是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其带动下,青岛自贸片区集聚清原农冠、锐翌生物、百迈客等基因科技项目,加速打造基因谷,预计今年基因科技产业产值将突破40亿元。
“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贸区优越的营商环境。360度服务企业线上平台、‘自贸全链帮’帮办代办等,极大提升了便利化和体验感,自贸区还为我们提供金融、法律、科创等全周期服务。”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薛瑜说。
根据省重点项目督导服务平台反馈数据,截至5月底,青岛市入列省重点项目的122个实施类项目中,开工在建项目110个,开工率达90.16%;年度累计完成投资391.3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65.27%,超计划23个百分点。
搞活关键人,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归根结底需要搞活关键的人。
近年来,青岛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市委组织部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整合完善,形成《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涵盖了从顶尖人才到技能人才、从引进到服务的各个环节。
青岛人才最大特色是海洋人才、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实施这3项人才计划,助力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去年11月,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教授、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两位新当选院士都是青岛自主培养的海洋领域科学家。王军成是中国海洋监测浮标研究的先行者;陈松林是我国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今年4月召开的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青岛市对王军成、陈松林进行嘉奖,授予了“青岛市顶尖人才”称号,每人奖励500万元。
顶尖人才是担当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领军人物,是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关键支撑。自2017年青岛市顶尖人才认定奖励政策实施以来,青岛共认定奖励顶尖人才20人,其中自主培养6名,全职引进2名,柔性引进11名,创业引进1名。
政策精准性提高了引才精准性。青岛市委组织部针对“蓝色药库”人才团队建设中遇到的海外引才成本高、薪酬负担重等高校体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量身定制专项政策,对团队拟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按照劳动报酬的30%给予补助。
今年5月,该团队成功引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张家祥,其研发的热熔挤出技术,将有效解决海洋多糖类药物只能用针剂注射、不能口服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其掌握的先进3D打印制剂成型技术,将能高效、精准地调控药物递送,有助于实现未来海洋药物精准医疗的需求。
截至目前,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1万,比2016年底增长82万人;在青院士达到85人、国家级人才达到1085人、省级人才达到1473人,青年人才持续集聚,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2%,实现“四连涨”。
今年,青岛提出引进人才25万人以上、完善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促进政策、招才引智工作站总量达到20家以上等一系列人才目标任务。
短评
行走岛城,感受创新魅力
□ 记者 白晓
仲夏的青岛,处处生机。跟随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记者深深感受到,创新已经成为青岛发展的基因,并不断涌出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意味着竞争优势。此前进口一升基因测序酶制剂就需要50万元,华大智造依靠研发创新,酶完全自主可控,实现了核心材料的“自由”。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创新是昂扬向上的气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创新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浮标,40年来带领团队走遍沿海,建功海洋,矢志报国,无畏、无怨、无悔。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体量再大,没有创新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在今年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102个项目(入选)获奖,总数为近年之最,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彰显出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创新不是说说而已,要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创新作为。只要符合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思路,就要大胆试、大胆干。只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就要解放思想,迈开步子。
创新还需“耐得住寂寞”“舍得去投入”“冒得起风险”。软控让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靠的是研发人员在一线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爬滚打,靠的是对行业的不断深耕,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对创新的不停探索。
行走岛城,感受创新的魅力。这座开放、现代的城市正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探索面向未来、引领创新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
“十强产业”看青岛
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重点发展31条产业链,青岛——
“链主”引领,聚链成群
□ 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白 晓
6月21日,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6月23日,2022青岛国际显示大会举行。相隔48小时,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如公司总裁高文宝所言,“青岛已经成为京东方全国版图中重要的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中高清显示“补面”的重点项目,青岛生产基地是京东方落地青岛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高端制造类显示产业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中小尺寸显示模组1.5亿片,年产值超100亿元,预计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片产品点亮,届时,将彻底打破山东显示面板领域缺少龙头项目支撑的局面。
之于城市,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岛市将“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摆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个城市”总体布局的首位,深入对标省“十强产业”,提出重点发展31条产业链。
这其中,既有拉长板的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也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补短板项目,还有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着眼未来的超前布局。
如灯之火头,链主企业自身实力雄厚、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是产业链条中当之无愧的“大象”。抓京东方这样的“大象”,正是青岛遵循产业发展逻辑的战法。
“当前,青岛市推出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47家链主企业,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解宏劲介绍。
6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该企业是青岛市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主企业,拥有14项全球首创产品,8项世界之最测量技术。大到C919国产大飞机的机身精密装配,小到苹果耳机检测,都有海克斯康的身影。
走进海克斯康双智赋能中心,在航空智造展岛可以看到,一个机械手臂正对着一枚飞机发动机叶片上下翻飞,一旁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数据信息。这是海克斯康推出的矩阵式叶片测量方案,采用三坐标测量机,可实现叶片类小型零部件的批量检测,测量过程还能在软件中直观显示,一键式测量,而且精度极高。“一两个微米的差距就会对飞机发动机的性能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方案的精度可以达到0.5个微米。这是什么概念呢?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概是70微米,0.5微米约等于头发丝直径的1/140,肉眼和普通测量工具都难以达到这个精度。”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数字化商务运营中心高级顾问孙智宏告诉记者。
相较链主企业的高大上,专精特新企业虽然体量偏小,但在产业链中却有较强的补位能力。 搭建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共舞的舞台,在青岛,“卡位入链”成为产业热词。
今年初,青岛市举办首场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智能家电产业链主企业——海尔智家发布了34项产品技术合作需求,30家专精特新企业与海尔智家进行产品技术对接交流。
海尔发布的34项超前研发需求清单让青岛至亚美莱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肇聚眼前一亮:“至亚美莱的薄膜类产品原本仅应用于高铁和高端建筑领域,这场交流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大门。通过这次‘卡位入链’,我们进军家电和汽车等民用领域功能薄膜市场。”同时,该公司还计划投资1200万元增设一条生产线,为京东方青岛生产基地等项目配套。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组织链主企业梳理在青可提供产品(服务)、可采购产品(服务)、拟开展合作企业、建议招引企业“四张清单”,已对接需求409项,推动链主与链上企业协同发展。
“链主”引领,聚链成群。目前,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6月初,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第四批拟入库重点培育的“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名单。至此,青岛市共有4批18个集群和25家集群领军企业入库,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
青岛对标省“十强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个维度的双向奔赴
□ 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白晓
青岛要在山东勇当龙头,关键是要在产业发展上当好龙头。
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监测季报,今年一季度,青岛市“十强产业”增加值1180.8亿元(不含现代海洋产业),同比增长11.5%,对全省贡献率16.15%,全省排名第1。
对标全省“十强产业”,青岛市梳理了31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招大引强与育苗倍增并举、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发展并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增量崛起
位于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的金能青岛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是山东省首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高端化工项目。
7月1日,记者走进项目现场,与传统化工企业不同,没有轰鸣喧嚣、刺鼻气味,十几米高的反应装置静静运行,工程师们则在控制中心通过大屏幕紧盯生产进度。一路之隔,该项目的二期建设如火如荼,将建设世界单套产能最大的丙烷脱氢装置。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停车检修,5月18日才恢复生产,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31亿元。”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外事办主任甘绍龙介绍,与传统化工项目相比,金能化学项目引进国际一流装备,打造了区别业内其他企业的“3+3”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煤化工与精细化工的科学利用与资源整合,单体装置产能和工厂整体产能为全球最大。
青岛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41个工业门类中占有39个。近年来,形成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七大优势产业链。“七大产业是青岛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我们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全力支持七大产业做大做强,形成1000亿级、2000亿级、3000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解宏劲表示。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存量变革之余。青岛也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实现增量崛起。
这个六月,是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收获季:6月9日,青岛首个新兴产业园——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迎来了首批总投资201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6月21日,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全面封顶;6月23日,9个显示产业项目、2个半导体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206亿元。
“缺芯少屏”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的拦路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推动集成电路“强芯”、高清显示“补面”,青岛更是被数次点名。在青岛市确定的十大新兴产业中,这两者位列前二。截至目前,青岛已有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111家,两个产业集群上榜“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与芯屏产业一样,虚拟现实产业也在加速布局。不久前,《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发布,力争到2030年,全市虚拟现实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的优势集中在头显整机、生产制造这两个环节,青岛在这个赛道上已经领先。青岛的崂山区汇聚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拥有北航青岛研究院、山东大学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等10余家虚拟现实研究机构,集聚110余家企业,产业规模已超过50亿元。
引育结合,让优质项目“入吾彀中”
大项目、大企业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青岛市引育结合,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育苗倍增,让优质项目“入吾彀中”。
《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各产业链每年力争引进20亿元以上或行业引领性项目2个以上。
6月20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近水楼台先得月,青岛市揽下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23.37亿美元,合同外资12.43亿美元。
其中,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在青岛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并计划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直言:“作为新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青岛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青岛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布局。同时,青岛以及山东独特的区位优势、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开放的投资环境也为大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今年4月,累计有17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市投资设立381个项目。
眼光向外盯招引的同时,青岛也开启了一场内部提升的“育苗倍增”计划。以海尔“四年5000亿”、海信“五年3000亿”、青啤“百亿投资”为引领,青岛计划实施百家龙头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壮大百亿级、千亿级企业阵容;同步实施“育苗”行动,每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隐形冠军企业15家以上、瞪羚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三个翻番”。
“青岛迈向2万亿,海信迈向3000亿。这是一座城市的能级跃升之战,也是一家企业实现倍增计划的蝶变之战。”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贾少谦表示,“海信将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引领产业集聚、拓展业务版图,不断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挺进,在税收、工业产值、产业链等方面为青岛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6月30日,青岛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冲刺上交所科创板的审核状态更新为“已受理”。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诞生的AI领域独角兽企业,2021年5月,“出走”六年的以萨技术将总部搬回了西海岸,如今,迎来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数字经济的本质是算力经济,以萨技术自研的AI视频图像全息融合一体化识别算法和“雷霆”实时高速分析数据库,填补了国内以及国际空白。新冠疫情发生后,以萨技术仅用3天就推出了新冠疫情防控动态感知预警平台、手机端防控App及疫情防控信息登记系统,并向全国公安机关免费推广。
2022年,青岛重点推进357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344个实施类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003.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3.2%。
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赋能,挖掘新增长点
7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204国道北侧,多辆大货车正排队进入青岛申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装载货物后运往附近的建材生产企业,现场一片忙碌。
不久前,该公司董事长王伟还在为一个技术难题头疼。申飞安达是一家科技型环保企业,主要产品是将废钢渣制成环保新材料,但进一步提高废钢渣分拣再利用效率,活性激发剂、助磨剂等原料的供应却成为“卡脖子”难题。就在此时,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王伟将“废钢渣分拣再利用”的技术需求发榜。不到三天时间,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就与企业进行了联系,成功揭榜,目前已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4月,青岛市上线推出“揭榜挂帅”数智对接平台,所有市场主体和各类机构都可以通过平台,随时发布榜单内容,发榜方借助平台资源,自主开展揭榜方遴选、过程管理以及成果验收。
“揭榜挂帅”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科研机构面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实现创新赋能。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则是以创新驱动布局潜力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挖掘新增长点。
“应用实验室”就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典型做法。5月17日,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青岛市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名单,至此,青岛市共建成11家创新应用实验室和23家场景应用实验室。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首批实验室的承建者之一,授牌“青岛市遥感监测创新应用实验室”。“我们做雷达技术或者仪器装备,一定要放在应用场景中去检验优化,才能走向产业化应用。”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松华告诉记者,“在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目前,我们正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联合开展飞机尾涡监测及低空风切变预警的场景运行,希望能够拿到民航部门的许可,前期数据来看,可以让通航效率提高15%左右。”
截至目前,已有1家实验室依托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1家实验室在作上市准备,13家实验室获融资支持,累计融资已突破4亿元。
短评
壮大“十强产业”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 记者 张忠德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强产业”则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然而,新旧动能转换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更不是非此即彼。
人们常说,“抓大放小”。但对于产业链、产业集群而言,链主企业固然在价值链、生态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链中配套企业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龙套”。青岛市“撮合”“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与链主企业共同成长,提升产业链本土化率的同时,也让链主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喜新,不厌旧”,旧动能与新动能之间,并非隔着天堑鸿沟。正如山东将纺织、轻工产业纳入《“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在青岛的产业布局中,既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高大上”的新兴产业,也有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接地气”的传统产业,增量要崛起,存量更要变革。
在一些城市,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区域内卷的重要领域,政策、土地、资金在向“外来和尚”倾斜的同时,必然压缩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为避免“招来女婿,忘了儿”,青岛市对外“招大引强”的同时,在内“育苗倍增”,实现了内外齐头并进。
工业互联网,则是青岛依托强大工业基础,实现由“精”到“全”质变的路径。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橡胶机械领域22年,其研发和制造的橡胶智能装备,覆盖了轮胎生产全线80%的重大装备。在做精装备的同时,从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软控已成长为全球唯一轮胎生产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开启了向其他行业复制的步伐。
纵观青岛“十强产业”的发展,“大与小”“新与旧”“内与外”“精与全”实现了完美调和。
“十大扩需求”看青岛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让资源要素快速流通,青岛——
联通内外市场,链接全球资源
□ 记者 杨国胜 白晓 张忠德
6月27日,在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东北亚跨境电商中心仓内,巨大的仓储货架上,各类商品陈列有序,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件件商品分拣打包。
“刚刚过去的‘618’年中促销,有120万件货品从这里发送至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青岛百盛云通跨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武谦辰说。
作为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在拉动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方面作用显著。据武谦辰介绍,公司联合商家创新促销模式,把直播间开在保税仓库内,打造出山东首家跨境电商保税直播基地,并创造了单场直播销售额过亿元的纪录。
伴随着外贸新业态的持续壮大,青岛跨境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亿元,6年间增长近5倍。
跨境电商的倍增彰显着青岛对于全球市场的链接能力。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今年以来,青岛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得以快速流通。
上合示范区目前常态化开行25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49个城市,一条覆盖省内、辐射沿黄、横贯欧亚、联通日韩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已经成型。
物流畅,贸易通。通过上合示范区内中欧班列(齐鲁号)运输,装备机械、家电、轮胎、化工等“山东制造”正源源不断走出国门,并将国内急需的煤炭、矿石、板材、粮食、红酒等原材料和优质商品运回境内,“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的良好生态格局正在形成。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共到发中欧班列(齐鲁号)357列,同比增长37.3%。
开放的本质,就是聚焦国内外需求,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依托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青岛汇聚、配置全球要素的能力越来越强,外贸外资稳固提质。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3390.8亿元,同比增长6.8%。今年青岛实施外贸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预计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
跨国公司抢抓新发展格局下的青岛机遇,持续加大投资。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青岛市签约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23.37亿美元,涉及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产业。
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有赖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6月18日,伴随着阵阵船笛长鸣,“东辰青岛号”启航,青岛至日本大阪的滚装班轮直航快线实现首航。这是我国长江以北开通的首条中日“海上快线”。
“新航线‘点对点、航速快’,相比于大型集装箱班轮航线,快线整体运输时间压缩50%以上,预计年内可吞吐货物2万标箱,实现贸易额约105亿美元。”负责航线运营的东辰航运有限公司航线负责人孙晓东说。
以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开通为示范,青岛市精心编织“七网”,构建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高效物流体系。比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青岛3年内将集中攻坚21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构建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联通长三角、西进辐射沿黄流域、东出日韩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消费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释放和挖掘消费潜力。盒马鲜生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零售品牌,2018年在青岛布局了山东首店,目前已在青岛开设7家门店及1家盒马奥莱店。盒马(中国)有限公司高级总监储洋透露,盒马在青第8家门店预计8月底开业,将成为青岛区域首家2.0版本的鲜生Plus门店。未来还将陆续引入X会员店、盒马mini等新模式新业态。
目前,青岛已招引各类国内外首店项目200多个。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志刚说:“青岛积极发展‘区域首店、行业首牌、品牌首秀和新品首发’,推动形成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的新热点,打造山东半岛乃至中国北方高端消费集聚地、休闲消费集聚地、青年人消费集聚地。”
青岛推动基础设施投资、释放消费市场潜力、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
“三驾马车”并辔行
□ 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白晓
扩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5月15日,2022年山东16市重点工作任务公开承诺事项公布。推进实施416个市级重点项目;出台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行动方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这是青岛全面落实省扩需求“十大行动”写下的承诺书。
一诺重千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居于首位的就是需求收缩,市场环境总体趋紧,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有效需求不足。需求如何扩?回看青岛的承诺书,就是拉动“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并辔而行。
放大投资乘数效应
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是稳增长的“关键一招”,项目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今年一季度,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在建169个,占项目总数的84.5%,实际投资226.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个百分点,完成计划投资22.65%。
在推动大项目建设落地见实效的同时,青岛市也发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赋能增效:在全省率先完成千兆城市指标,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建、开通5G基站1万个,总数超过2万个,居全省第一;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个;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推动1000家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中国全部21家“灯塔工厂”中独占3席。
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是“十大扩需求”行动的首位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行动计划又被排在“七网”之首,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港口全都列入计划表,自莱西至荣成的高铁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6月9日0时10分,随着施工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莱荣高铁跨青荣城际高铁转体“T”构沿顺时针方向开始缓缓转动,历时30分钟,转体梁顺利完成22.5度转体,这意味着莱荣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成功合龙。
莱荣高铁是青银高铁通道向山东半岛地区的延伸,是胶东半岛地区对外客运交流的主要通道。线路全长192公里,总投资29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解决胶东半岛综合交通网络末端劣势,打造半岛1小时、省内2小时、北京4小时高质量交通圈。
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以来,青岛市建立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库,将总投资4420亿元的125个项目纳入其中。建成并开通5G基站2.2万余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建设商业大中型数据中心12个,边缘计算数据中心30个。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
今年2月,青岛市适时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建设等八个方面,发起了一场城市投资战役。
城市更新投资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老城区“网红化”就是实证。
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聚焦中山路及周边区域2平方公里核心区及4个零星片区,总计开展约171万平方米建设工程,整体打造“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建设集聚青岛特色、兼具商贸活力和人居品质的历史城区。
“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历史街区环境,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兼具历史文化风情和活力时尚元素的特色街区和‘5A级景区’。”这是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陈卫华口中未来的中山路。
如今,广兴里、上街里·银鱼巷等城市更新项目陆续完工启用,随处可见穿着时尚的潮流青年、网红博主,他们在镜头前大方地介绍着这条百年老街的新样貌;全新引入的餐饮店、书店、美术馆等新业态人流如织,老城区“活”了。
长短线结合提振消费
消费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也是扩需求的重要阵地。
今年一季度,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6亿元,同比增长3.9%,高出全国0.6个百分点。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抢券”成为青岛市民的新日常。青岛市统筹社会各界资金2.67亿元,开展“亿惠青岛·嗨享生活”活动,为市民发放零售、餐饮、文旅、家电、汽车等300万张消费券,这些覆盖多个领域的消费券从端午假期开始分批发放,力度为省内最大。
5月21日发放的第一批2.55万张家电券,不到1小时就被抢光;仅仅5天时间,消费券直接拉动家电消费1000多万元,消费拉动系数达13倍。其中,海尔、海信、澳柯玛等重点家电制造企业青岛地区销售7200多万元,环比增长145%;利群、利客来、苏宁、国美、海信广场等重点家电销售企业销售3780多万元,环比增长134%。
然而,发放消费券毕竟是“短线”操作,不能作为长期行动。要促进消费最终还是要落到“长线”——新业态的培育和对新需求的持续满足上。2022年年初,青岛启动了扩大有效需求“五新行动”,其中提到了“新消费升级”和“新业态成长”,即抓住消费的供给端发力。
6月26日,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正式开门纳客。这个全球首创、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沉浸式啤酒消费生活体验中心,由青岛啤酒集团投资3亿元开发建设。在这片占地30亩的时尚园区内,聚集了精酿工坊、啤酒主题度假酒店、威士忌俱乐部等六大时尚业态,精酿啤酒与时尚文旅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
近百米的景观海岸、摆在酒厂之上的餐桌、一站式体验8大系列24款风味各异的特色精酿、打酒酒头直连生产线、啤酒元素满满的精致菜品……青岛啤酒用一瓶啤酒打造一个全新消费生态,将实体经济产业链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融合,不断满足、引领和挖掘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场景化等多元需求。
“精酿啤酒花园是青岛啤酒拥抱消费者,持续开拓新业态、新场景的尝试,是一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促共进的探索。”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理事长何勇表示。
截至目前,青岛已招引各类国内外首店项目200多个。星巴克在青岛门店已达60多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万象城“N次方公园”、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和游客打卡消费。盒马鲜生已在青岛市场布局了8家生鲜店和1家奥莱店,门店数量居北方城市第2位。
“下一步,青岛将重点招引K11购物艺术中心、开市客、沃尔玛山姆、盒马X会员店等国内外名店,丰富业态供给,实现区域引流,促进消费繁荣。”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志刚介绍。
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外贸能级
青岛作为外向型城市,外部需求是释放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消费专区……对于青岛而言,这些既是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是必须“走在前”的压力和动力。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青岛胶州市的上合示范区,高楼林立,项目栉比,道路宽阔,绿化精致,俨然已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新区。
据了解,目前上合示范区累计集聚贸易主体1700余家,引进培育上合跨境贸易服务中心等10个贸易平台、传化(上合)合贸通等4个跨境电商平台。上合国际产能和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合作调研125次,获取有效技术和人才需求292个。中心副主任安娜·多森科说:“上合示范区这两年变化很快,我们目前已经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110多家企业在经贸、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入对接合作。”
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必然要求与之匹配的高能级外贸模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青岛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更好发挥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供了重大机遇。
6月18日,在青岛大港海关监管下,青岛至日本大阪的滚装班轮直航快线首航。首航搭载3000余吨电子元器件、纺织品、食品等各类商品,从青岛大港码头启航,这是我国长江以北开通的首条中日“海上快线”。
据了解,新航线具有“点对点、航速快”的特点,相比于大型集装箱班轮航线,快线整体运输时间压缩50%以上,预计年内可吞吐货物2万标箱,实现贸易额约105亿美元。
得益于毗邻日韩的特殊地理优势,青岛大港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日本、韩国集装箱班轮航线的港口。“中日RCEP快线可以有效平衡客户对物流时效性与经济性要求,同时还可利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国内航线多、价格低的优势,发挥青岛港与机场的联动作用,实现进口海空联运、出口空海联运。”负责航线运营的东辰航运有限公司航线负责人孙晓东介绍。
今年,青岛市将扩大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规模,争创RCEP山东经贸合作示范区;实施外贸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力争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0个。
疫情冲击下,“买全球、卖全球”的跨境电商成了畅通“双循环”的引爆点。
6月27日,走进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东北亚跨境电商中心仓,一派繁忙景象:来自日韩等国家的商品堆满了货仓,几十位工作人员在流水线上忙着分拣、打包、贴运单,这些快递即将被派发至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与之相隔不远,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的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内同样火爆,各种跨境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下单跨境电商商品后,海关会进行线上审核,审核通过后,我们的跨境商品会从保税仓发货,快递到消费者的家里,或者直接送达我们体验中心提货区,消费者自提。”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总经理袁妮说。
“现在,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快件中心、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功能格局,构建了集采、销、仓、干、关、配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化链条。”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董事长张双弟介绍。
2021年,青岛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亿元,6年时间,增长近五倍。在商务部“2021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中,青岛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进入全国十强。
专家点评
昂起龙头走在前
□ 评论员 赵念民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走在前、开新局”既是战略指引,又是实践要求。如何走在前?怎么开新局?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展开探索,积极实践,作出回答。
这次“走在前、开新局”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首站走进青岛。一篇篇从发展一线发回的报道,全面展现青岛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三个十大”为抓手,依托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重塑产业生态,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新型消费等“慢变量”渐成“快变量”,“小趋势”渐成“大趋势”,不断拓展着城市发展的可能性边界。聚力“走在前、开新局”,青岛展开的一系列丰富实践,方向明确、特点鲜明,有经验、见成效,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说服力的观察样本。
走在前,关键看引领。体现前瞻性,展现开创性,是走在前的内在要求,也是开新局的必然选择。龙头就是领头带头的。青岛引领作用发挥得怎么样,要用“望远镜”拉开视野,将其放到全省发展大格局、产业变革大趋势中来考量。看今天青岛的发展态势,软控、惠科、海克斯康等企业加速发展,以创新突破有效引领科技自立自强;芯恩、京东方、富士康等项目加快投产,打破全省“缺芯少屏”局面,填补我省产业发展空白。这就是龙头的引领与示范,这就是龙头的担当与作为。
走在前,贵在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寄予厚望,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任。今天的青岛,经济体量超1.4万亿,“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速和贡献率等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透过一项项成果、一个个亮点,我们看到了青岛高质量发展蕴蓄的雄厚底气,看到了全市上下铆足干劲争先进位的信心决心,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正展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牢牢把握前进方向,坚持以引领者的眼界、探路者的勇气,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突破前行,向着高能级城市不断攀登跨越,青岛前景广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