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沂市临沭县城向西南出发,沿着风光秀丽的分沂入沭水道,穿行在树影斑驳的滨河大道,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有“中国红村”之称的曹庄镇朱村。
红色朱村旅游区鸟瞰图。(禚从杰 摄)
黛青色的房瓦,古香古韵的建筑,靓丽整洁的街道,眼前的朱村,仿佛江南小镇一般,典雅、宁静,勃勃生机萌动,透出满满的幸福感。
古香古色的朱村村口。
不负深情:
沭河岸边好日子
村子中心,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见证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2013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双脚踏上了朱村这片红色热土。
在“老支前”王克昌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这一家人拉家常。“总书记一见到我,就紧紧攥着我的手,问我的生活怎么样,家里的粮食够不够吃。”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今年92岁的王克昌历历在目,至今仍然激动不已。
日月如梭,一晃八年多过去,总书记深情的话语犹在耳边,朱村已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年逾九旬的王克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小马扎,绕着村子转一转。“现在生活真恣儿,俺朱村人永远感激共产党!”手指着一幢幢高高的楼房,王克昌老人难掩激动:“就盼着村里的新楼早盖好,住新楼喽,咱也好好享受一下城里人的好生活!”
村民上楼,是他们多年来的一个大心愿。据村干部王济彩介绍,“打几个月前,8幢居民楼就已经拔地而起,300户村民很快就能搬进楼房,大伙都盼着呢。”
在朱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临沭县委、县政府立足改善民生,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将朱村打造成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示范村、“沂蒙红色精神代代传”示范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山东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9年,投资2.35亿元新建朱村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7.3公里朱村沿河路,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
2020年,投资5.2亿元,建设水韵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现已完成一期建设,二期正在加快推进,通过景区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致富增收。
2021年,投资5400万元,对全村建筑立面、巷道、水电配套项目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朱村“好日子广场”,成为人们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去处。
走在今天的朱村,标准化幼儿园、小学、卫生室、供销超市、日间照料中心、文体广场等应有尽有,村民们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
数字无言,数据见证。2021年,朱村村集体收入达到800万元,是2013年的30倍。在率先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沿线10个村居近2万村民创业就业、增产增收。
从“支前模范村”到绿水青山、文明和谐的富裕村,“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已在这片红色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红色传承:
朱村那抹沂蒙红
2021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王克昌老人和朱村村民捧出第一碗饺子,祭奠牺牲在这里的24位八路军战士。
每年大年初一,朱村的父老乡亲都要聚集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把第一碗饺子捧给烈士们。这个年俗,至今已经传承了79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朱村延续红色祭奠,传承红色基因,在当年“钢八连”抗日战斗遗址建造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朱村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一殷切嘱托变为生动的实践。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水系、明清古居等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初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发掘特色,市场运营、连片发展,群众增收、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走进朱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同走进一段革命历史。基地由革命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和朱村档案室四部分组成,馆内共收藏文物百余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朱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锻造的历史。
王经臣向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干部讲解朱村抗日战斗经过。
今年72岁的王经臣,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曾经给习近平总书记当过讲解员,被人们尊称为“王馆长”。今年春节他一天没歇,为游客讲述发生在朱村的红色故事。“最忙的一天接待了5拨游客,连饭都顾不上吃。好多游客点名要我讲解。”说这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现在,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配备了10名专职讲解员,这让王经臣很欣慰,“弘扬沂蒙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朱村后继有人!”
“村子一年一个样!”这些年来,王经臣见证了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自打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不仅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得到修缮,还以老馆为核心修建了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五个馆,并于去年9月底投入使用。
走文旅融合的路子,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火起来。项目总占地面积193亩,重点建设“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一心即为游客接待中心;五馆分别为“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沂蒙民俗文化展馆”“进士府”;四街分别为“主题商业街”“朱雀大道步行街区”“柳编活态商贸街区”“滨水休闲风情街”;五巷分别为拥军巷、支前巷、进士及第巷、民谣青石巷、农耕拾遗巷;一基地是临沭党校朱村校区和“三同”教育基地。
据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9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朱村及周边村民,为本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500余个,预计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
以文养旅,以旅促文,朱村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首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第二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全省文明村、山东省宜居村庄、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十百千”工程示范村、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牢记嘱托:
柳条编出百亿产业链
“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王克昌老人家中,看到一家人做柳编时留下了深情寄语。
柳编大赛。
此后,临沭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借助“临沭柳编”这一地理标志品牌,不断创新柳编工艺、延长产业链条、拓宽电商渠道,探索出一条“柳编脱贫之路”。
杨进邦是十里八乡的“名人”,今年68岁的他,不仅是省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临沭柳编发展的见证人。他曾经多次作为代表到国外讲课,把临沭柳编推荐到世界各地,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柳编工作室。
“对外开放的大门一打开,临沭柳编就开始出口。”杨进邦打开一个本子介绍说,临沭柳编的货号是W101-1,这也说明临沭柳编是较早出口的商品。2010年,“临沭柳编”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
“种植杞柳喜洋洋,一亩能抵三亩粮”。作为农业大县,临沭县农业、手工业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通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基地(农户)+龙头产业”的产业化模式,当地发展了一批地标品牌,令众多特色农产品“点石成金”。
在朱村附近的欧拉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来自西山前村的周成爱正干劲十足地忙活着,只见细细的柳条经她之手,变魔术般地搭成了框架,一圈圈地缠绕、交叉、累积……不到一个小时,一个精美的提篮就编成了,不久后,它就会摆上欧美市场的货架。“这件提篮,能挣10元加工费。”周成爱说着,双手依然不停,“干这活既不耽误种庄稼,也方便照顾家庭,每个月能多挣不少。”
和周成爱一样,临沭县有近10万农民在家门口的柳编加工点就业,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小小柳编,“编”出了一条金光闪闪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公司的柳编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英国、荷兰、瑞典、丹麦等30多个国家,去年一年的出口额是3000万美元,国内也有1000多万元的订单。”荣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全说,别看柳编个头小,在市场上却是能拼能打。”
临沭县市场监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临沭柳编”已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临沭县柳编工艺品企业已达372家,全产业总产值176亿元,自营出口16.11亿元,占全国柳编结品出口的33.8%,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5.8%。
如今,“临沭柳编”成了临沂乃至山东的特色,先后捧回了“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都”的桂冠。据悉,临沭已在努力申请“世界柳编之都”。
勇毅前行:
一“龙”带动九“龙”舞
一花独放不是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朱村要一“龙”带动九“龙”舞。
2021年,临沭县作出规划,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红色朱村建设为中心、发挥朱村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9个村居,统筹推进“一村带九村”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园区里,1500亩杞柳郁郁葱葱,1.5万平方米柳编展厅里产品花样繁多目不暇接。“这里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拉动消费过千万元,新增500多个就业岗位。”曹庄镇人大主席王娜介绍说。
朱村“一村带九村”,动能在哪里?“临沭杞柳”“红色朱村”品牌之光的照入,快速催化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
以朱村为统领,临沭将打造涵盖朱村在内的沿线10个村居、2处景区、5处产业项目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24.6平方公里,辖人口1.7万人,以朱村为示范,整合周边马庄红色抗日文化、岌山地质文化、样山齐国水寨文化、马陵山古战场、西山前抗日模范村等资源,探索以强带弱、先富带共富、整片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振兴,沭河奔流。新时代文明富裕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朱村人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薛红霞 孙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