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集老区、山区、穷区于一身的山亭区,枣庄市建市60年以来,地处穷乡僻壤的故乡的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通上了康庄大道。
我老家的村庄坐落在凫城镇一座叫双山的山坡上,名字就叫西双山村,全村不足300人。这儿四面环山,村北有一条小河。从前河上没有桥,每逢洪水爆发季节,村里人出不去,进不来,只能望河兴叹。“行路难,吃水难,有女不嫁西双山”的“咒语”在当地流传了许多年。
父老乡亲们等了一辈又一辈,盼了一年又一年。从解放前盼到解放后,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页的1974年,村里在当地政府和驻军的大力援助下,才建起拦水坝兼漫水桥,修通了一条能过地板车和小拖拉机的土路,初步解决了行路难。
村里第二次修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990年,这次的道路和桥都是在1974年修建的基础上,拦河坝兼漫水桥加宽加高,架起了三孔石拱桥,道路加宽后垫上了砂子,进一步改善了交通条件。这时候,村里人陆续买上了摩托车、拖拉机和货运汽车。
1994年,与村路相连的县级公路升级改造,由砂子路改建成柏油路,公共汽车也开到了村头,进出村非常方便。但是,砂土路最怕连阴天,路面常常被冲毁或被车轧坏。
2008年,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日渐富裕起来的家乡父老乡亲急切改变现有的交通条件。在村“两委”的倡导下,村人无论男女老幼每人出100元,走出山村的知名人士和工作人员捐款100元保底,上不封顶。在这次捐资修路活动中,我个人捐献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为家乡通路献出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村民自发捐款加上申请项目扶持资金,总计投入13万多元,于2009年的春天修通了一条宽4米,长1公里的水泥路,与县级公路接上了轨,彻底改变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落后交通面貌。
村路加宽硬化后,村民们大车小辆地往家买,到2018年初,除去两轮、三轮、四轮电动车和两轮摩托车、三轮农用车之外,几乎家家都买了小轿车,逢年过节时村里出现了车位难求的局面。
村里通上水泥路10年后,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和路面的自然风化,路面出现了严重的脱皮和沙窝,亟待整修。
2018年5月份,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上级下派第一书记到我们村帮扶,没让老百姓拿一分钱,不仅重新铺设了原有道路的水泥路面,而且硬化了通往每家每户的街巷小道,实现了户户通硬化道路。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一条4米宽、200米长的连村水泥路,使进村、出村都有了循环通道,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2020年12月18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新泰至台儿庄(鲁苏界)公路新泰至台儿庄马兰屯段建成通车了。据报道,新台高速是山东省重点项目,是介于京沪、京台高速间的重要省际通道,途经泰安市新泰市、临沂市蒙阴县、平邑县和枣庄市山亭区、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7个市区县。项目全长157.5公里,其中新建130.9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总概算投资达154.52亿元。
新(泰)台(儿庄)高速公路,从我故乡双山村的村北经过,建成通车后填补了故乡没有高速公路的空白。
“要想富,先修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枣庄市建市60周年之际,故乡的交通条件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由泥水路、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不但实现了行政村的村村通,而且实现了自然村的“户户通”,这些被老百姓称为“民心路”“连心路”“富民路”的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联通世界,故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为美丽乡村振兴,为家乡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铺筑了康庄大道。(赵连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