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09月12日 22:37:26

 砥砺六十年,奋进新时代。今天上午,枣庄市举行建市60周年座谈会。会上,枣庄市委书记陈平发表题为《努力谱写“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枣庄新篇章》重要讲话。

砥砺沧桑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年。座谈会上,几位代表结合各自经历和工作实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回顾了60年来枣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在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后,陈平说,大家的发言,回忆了一幕幕拼搏奋斗的场景,刻画了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们对60年的峥嵘岁月犹如亲临其境,对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感同身受,特别是我作为一名新枣庄人,听后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深受鼓舞,由衷地为枣庄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高兴和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在枣庄却是沧海桑田。6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壮丽凯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枣庄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齐鲁大地。

陈平说,60年来,我们聚焦发展、埋头苦干,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全市GDP从1961年的2.5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3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190万元增长到140.8亿元,分别增长690倍、335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4:40.6:49.8,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滕州市连续19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全力推动城市转型,2007年实施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2015年关闭全部30万吨以下小煤矿,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一黑一灰”的城市形象渐行渐远。今天的枣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4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拥有上市企业4家,“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历史被彻底改写,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在蓄力远航。

60年来,我们统筹推进、持续用力,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与60年前相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221平方公里,2004年完成市政中心西移,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框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1%提高到59%,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过去“一个岗楼两盏灯,一把花生逛全城”的矿区小镇,如今变身成为“一城山水满城绿,满城园林一城景”的宜居新城。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连续获得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3块国家级牌子,全省唯一。粮食产量稳定在175万吨以上,建成美丽乡村498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农村越来越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率先在全省使用管道煤气,水电气暖网走进千家万户。BRT通车里程全国最长,实现市域全覆盖。京沪高铁从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新速度。京台高速在枣庄开通6个出口,枣临、枣菏、新台等高速建成通车,枣庄成为全省第二个高速绕城的城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体育中心、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共场馆正在向市民开放,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被评定为全国一级馆。八大批发市场见证了枣庄商业的繁荣发展,双子星广场成为枣庄城市新地标,青檀路、光明大道彰显了枣庄人民的超前思维、奋斗精神。庄里水库建成启用,世纪大道全线贯通,枣庄机场加速推进,几代枣庄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60年来,我们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实现大突破。建市以来,枣庄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这些年,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出全国首批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从乡镇企业改制到国有企业重组,从民营经济一片空白到民营企业成为主力,改革在各个领域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这些年,外资外贸从无到有。自1986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到现在,枣庄已拥有外资企业233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2020年263.8亿元。这些年,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南工业区的兴起,到1988年枣庄高新区的创建,再到今天2个国家级、5个省级开发区的框架基本形成,专业园区、特色园区星罗棋布,园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60年来,我们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枣庄人民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一路走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腰包”越来越鼓了。9.2万名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1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一路走来,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枣庄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6岁。连续3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台儿庄古城跻身全国古镇前三名,光明广场、环城绿道、东湖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凤鸣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山水林田大会战”正让枣庄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环境更优美。一路走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平安枣庄”“法治枣庄”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成功夺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60年来,我们矢志不渝、从严从实,党的建设实现大进步。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枣庄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已有1.1万个党组织、22.7万名党员,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5次党内集中教育,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全面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977名,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明显增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纠治“四风”不松劲,反腐惩恶无禁区,打伞破网不手软,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陈平说,建市以来,枣庄走过60年风风雨雨,历经12个五年规划(计划),历届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思路,始终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谋划枣庄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趋势性、阶段性的成效。

一是找准了枣庄的坐标方位。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未来必将因工业而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眺望前行的路,重塑枣庄昔日辉煌,是枣庄人心中最为强烈的声音;加速枣庄工业崛起,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3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向全市发出了“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动员令。随后,围绕党群部门、金融机构、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城建项目等多层次、多领域召开一系列专题会、座谈会,举办资本赋能大会,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一致行动。

二是明确了工作的现实路径。我们立足枣庄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坚持抓重点、重点抓,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政策,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在产业培育上,重点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突出锂电产业发展优势,招引了吉利、欣旺达、天能、保力新能源等领军企业来枣庄投资,努力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在协调发展上,市级层面支持枣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薛城、市中、峄城融合发展;县级层面支持滕州做强做大,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支持山亭、台儿庄跨越赶超,打造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镇级层面支持示范镇、特色镇“双十镇”建设,把乡镇建成现代化镇域小城市和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在经济活力上,重点发展民营经济,成立市委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乡村振兴上,重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奋力走出一条以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三是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所在。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紧盯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打造了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中国国际闲置品循环链试验区、中国兽药谷等招商平台,谋划了枣矿集团360亿元、山能鲁化350亿元、联泓新材料215亿元的系列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32个。紧盯项目建设,树牢“快就是大局”的意识,成立12个重大工程指挥部,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部门帮包、专员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对重大事项实行市区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对资源保障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1.6%。紧盯营商环境,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平台上线运行,形成了以“榴乡诉递”为代表的“枣治理·一网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品牌,政务服务更有速度、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陈平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枣庄市经济持续恢复,呈现稳中提升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6.1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2.6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5%。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位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位居全省第3位,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位居全省第7位,外贸进出口增长位居全省第9位,大项目引进率、签约投资完成率均位居全省第1位。可以说,发展的势头向上向好,发展的成效催人奋进,党员干部大干的意识更强了、快干的劲头更足了、会干的能力更高了、敢干的氛围更浓了,只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必将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6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对枣庄的亲切关怀,也不会忘记省委、省政府对枣庄的大力支持,确保了枣庄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我们不会忘记,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也不会忘记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为枣庄建设倾注的大量心血;我们不会忘记,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也不会忘记驻枣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和中央、省驻枣单位的倾力相助;我们不会忘记,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也不会忘记在枣庄创业发展的海内外投资者和情系家乡的天南地北枣庄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枣庄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各位领导、同志、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作的“总保障”,加强党建才能一往无前。枣庄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市人大、政府、政协党组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带领全市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充分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展望未来,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凝聚起强市建设的磅礴力量。

工业经济是枣庄发展的“压舱石”,做强工业才能重塑辉煌。140多年前,中兴煤矿公司在这里诞生,开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河。建市以来,我们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了鲁化、鲁机、一棉、二棉、十电、橡胶、薛焦等工业企业,叫响了“普滕”香烟、“天鹅”地毯、“雄狮”钢窗、“南极洲”啤酒、“十里泉”特曲、“内丰”方便面、“翔豹”牛仔布等枣庄品牌,书写了枣庄发展的高光时刻,奠定了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也铸就了枣庄人的“工业强市”情结。进入新世纪,我们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历史和现实都清楚告诉我们,工业是枣庄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底气,工业强则枣庄强。展望未来,必须集中精力强工业,这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解放思想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敢想敢干才能闯出新路。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解放思想、振兴枣庄”大讨论,从“加快城市转型、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到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大讨论,正是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打开了思想大门,找到了实践路径。特别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向解放思想要思路、要办法,向深化改革要招数、要红利,农业农村、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改革稳步实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枣庄经验”不断涌现。历史和现实都深刻告诉我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展望未来,唯有解放思想,才能放开手脚;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破浪前行。

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领头雁”,担当实干才能赢得未来。一部枣庄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的奋斗史。无论是八万人上阵开挖胜利渠,还是全民动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无论是抗“非典”、战“新冠”,还是抗洪水、战台风,枣庄发展的每一个进步、攻克的每一道难关,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同群众一起拼出来、干出来的,“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干部我先上”始终是枣庄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告诉我们,“头雁”迎风奋力,“群雁”才会协力向前。展望未来,只要全市党员干部担当负责不避责、苦干实干带头干,枣庄的明天必定更加可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陈平说,建市60周年,是枣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展望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瞄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市、运河文化带生态宜居市、鲁南门户枢纽市、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展望未来,我们要奋力趟出转型升级、换道超车的枣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枣庄转型发展到今天,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更面临着“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困难,我们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三个坚决”,摆脱“路径依赖”,保持定力、顶住压力、加倍努力,再难不走回头路,誓把枣庄换新颜。要坚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重塑老工业基地辉煌。要坚定推动锂电产业做强做大,让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成为新名片。要坚定做强项目支撑,坚持“快就是大局”,千方百计扩投资、上项目、快建设,让长远发展后劲更足。

展望未来,我们要精心打造生态宜居、现代智慧的品质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治理理念、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发展所需,更是群众所盼。要做优城市空间,以东西城区相向发展为主方向,推动产城融合,打造张范节点,让中心城区成为高品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要扮靓城市颜值,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坚持“五城同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抓好绿化美化,传承城市文脉,让枣庄成为来了不想走、转身便想念的幸福之城。要完善城市功能,树牢经营城市理念,着力打造核心商圈,激活夜间经济,让城市既有“高大上”也有“烟火气”。要创新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让智慧城市开启美好新生活。

展望未来,我们要携手共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要坚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放松,统筹推进“五大振兴”,走出枣庄特色路径。要瞄准农业高质高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围绕农业抓工业促产业,依托石榴、林果、马铃薯等特色资源,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要瞄准乡村宜居宜业,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坚持村庄连片改造、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要瞄准农民富裕富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努力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市。

展望未来,我们要倾力写好温暖厚重、幸福满满的民生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枣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止步,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保障水平只升不降,让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在枣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要牢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些“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上学更省心、看病更舒心、养老更安心、生活更顺心。要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保持只争朝夕、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接好事业棒、跑好接力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说了算定了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干则已、干则必成。要有“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干”,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要有“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精神,拧成一股绳,攥紧拳头干,齐心协力续写辉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成效,让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山清水秀。

最后,陈平说,今天的枣庄,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对美好生活有更多向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担使命,鼓足干劲再出发,奋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枣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