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建市60年来,枣庄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高质高效现代农业转变,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枣庄市聚焦“双十镇”建设,大力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创建了全省唯一地级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在薛城区周营镇顺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平坦整洁的生产路旁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种植户单杰正自豪地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介绍顺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情况。
建市之初,周营镇农民只能靠种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近20年来,这个镇大力引导农民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大棚种植,围绕绿色生态无公害种植理念和打造周营蔬菜品牌,重点培育了巩湖马铃薯、周营薄皮辣椒等“土字号”产品。2018年,周营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荣誉称号。
60年来,枣庄市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1980年,枣庄市农村逐渐开始推行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责任制,实行超产奖励,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83年,枣庄市基本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以土地公有为基本特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枣庄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双十镇”、美丽乡村建设和“山水林田大会战”全面启动,协同推进,共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高质高效农业迅速发展。
据统计,枣庄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45.5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323.59万千瓦。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5万亩,今年新开工21万亩。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每亩371斤增加到2020年的每亩425.67公斤,增长129.47%。蔬菜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7.33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134.7万亩,增长6.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1元到202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0元,增长135.04倍。一串串数字不仅见证了枣庄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历史性跨越,也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枣庄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如何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走在前列,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乡村要振兴,根子在产业振兴。近年来,枣庄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火樱桃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大力实施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打造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农业“+深加工”“+旅游”“+电商”“+康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高产出、高效率、高收益的产业。紧靠冠世榴园的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峄城丰富的石榴资源,致力于把石榴产业做深做大,带动果农增收致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枣庄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7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24个、家庭农场示范场248个。农业对外开放从无到有、不断扩大,2020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96亿。建成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1个。产业不断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枣庄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产业强镇18个。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发展了峄城华沃、市中浙鲁等一批智慧农业园区和山亭水泉棠棣峪、徐庄藤花峪等一批农业电商村,2017年,成功创建全省唯一地级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记者 刘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