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如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进一步提升发展“含绿量”?住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鲁谦代表关心的话题。“黄河济南段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济南段保护治理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整个黄河下游的生态状况。”殷鲁谦说,济南将聚力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推进“二级悬河”综合治理和滩区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很关键。济南将加强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的合作,先行试点济南——齐河黄河两岸湿地一体化保护利用模式,串联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上下游生态景观,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殷鲁谦表示。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从2000年开始尝试和探索垃圾分类收集,但在很多地区推广效果不尽理想,“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现象还普遍存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代表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尚未建立起“前期分类收集、后期分类处理”的业务流程,尤其是末端处理装备条件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城市大部分居民生活区垃圾投放点少、收集容器单一,智能回收系统更是稀缺,难以实现有效分类。
“建议加强垃圾分类全过程的流程研究,开展垃圾处理工艺技术创新,完善垃圾中转、收集、处理处置等后续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因管理、技术不到位造成的分类滞后。”姜卫东呼吁,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让人民群众了解垃圾分类,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分类规范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万连步代表近年来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他说,依靠肥料、农药高投入换取高产量的传统种植模式,降低耕地生产能力,破坏生态平衡,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生态种植”是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减量高效的轻简化新技术,化学投入品在减施20%-30%的情况下,作物仍可保持高产稳产,农产品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万连步说,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加快出台推广农业生态种植模式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具体措施,加大技术推广扶持力度。针对小农户经营主体先进技术产品难以导入和应用的现状,建议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投入品和装备,全面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意在约束碳排放强度,本质上是能源转型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问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山东主管合伙人张国俊委员调研时发现,青岛联合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积极推广“车电分离”,即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标准化生产,不同品牌可以共享。“车电分离”既能缩短电动汽车的补电周期,解决电池梯次利用、报废等问题,还将引领电动车、电池、能源网络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这一模式落地还面临着换电标准不统一、前期投入大等现实困难。”张国俊说,电动汽车向新模式转型涉及电池企业、车企等多个不同主体,单靠一家企业、一个地区很难完成,需要在国家层面对相关主体进行引导,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冯艺东委员看来,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山东迫切需要加大“外电入鲁”的力度。“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同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展前期工作,建议将该工程及配套电源、送受端配套电网工程同步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电力规划,尽快具备同步实施的条件,推动通道及电源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助力山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本报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