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02月25日 10:09:44

书写“中国奇迹”的齐鲁担当

——山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图为高青县木李镇龙湾黄河迁建社区。□记者刘磊报道

春风吹来万象新。新春佳节期间,淄博博山昔日的“讨饭村”中郝峪村风韵别致的农家小院迎来四方游客;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乡亲们在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小区新房中过大年;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挂有“产业扶贫示范点”的特色手工摊位前,一拨拨游客打卡留影……齐鲁大地上,曾经的穷乡僻壤拔掉穷根,充满欢歌笑语,在浓浓的年味中开启牛年新篇章。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承诺掷地有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对山东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其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2018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山东牢记总书记殷殷重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按照“2016-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工作部署,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下足绣花功夫攻坚克难,推动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奋力谱写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彩华章。

建立高效制度体系

——搭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四梁八柱”

“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有三份稳定收入。”利津县盐窝镇七二村贫困户陈脉英说。14亩地流转给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每年流转费8000多元,还能折成股金领分红。她到综合体干活,每天挣100元。三块收入让这一家稳定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三大攻坚战”中的决定性战役,“十三五”期间,累计召开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14次、现场会9次、专题会30余次,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山东加强组织保障、政策供给,建立起高效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做到扶贫问题优先研究、扶贫投入优先保障、扶贫项目优先安排。

——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按照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出台责任制实施细则,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

——完善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2015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行业扶贫任务,拿出实招硬招,出台25个专项实施方案和23个工作意见,形成了“1+25+2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2016-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布局,完善了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强资金保障、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0多亿元。4万多名驻村干部、40多万名帮扶责任人汇成攻坚的精兵劲旅。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选派万名干部下基层,在岗“第一书记”每年保持在1万名以上,扶贫重点村“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到2018年年底,全省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以来,山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4%降到基本“归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山东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2020年3月11日,山东省委举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视频会议开到县级,临沂、菏泽两市开到乡镇,这也是我省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之一,目的就是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大干300天,攻坚一整年。省委挂出“作战图”,吹响“冲锋号”,迅速出台意见,全面摸排、掌握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两不愁三保障”情况,一对一精准化服务,推动扶贫产业、企业复工复产。各级干部始终保持攻坚态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省内紧锣密鼓脱贫攻坚的同时,山东持续加大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力度,以组团式帮扶为统领,坚持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才支持力度、产业合作力度,倾力帮助战贫斗困。

啃硬骨头,打歼灭战

——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

“黄河滩”“沂蒙山”“老病残”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截至2017年底,山东省标以下贫困人口还有17.2万人,其中菏泽、临沂2个市占59.9%,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占64.8%;贫困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48.6%,身患病残的占58.3%,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占72.5%。

坚决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山东把菏泽和临沂2个市、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200个重点扶持乡镇(街道)、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这“4个2”重点区域和黄河滩区作为深度贫困区域,把“老病残”作为特殊贫困群体,重点攻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在山东留下了1702平方公里的滩区。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一直困扰着滩区群众。绝不遗忘任何一位滩区群众。2017年,山东全面启动滩区迁建工程,通过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五种安置方式,给60.62万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东平县耿山口村是黄河滩区迁建的第一个村庄,村民离滩区进社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里面就有幼儿园,出门就是实验学校,娃娃们再也不用愁上学了。”村里小学老校长丁礼芹感慨地说。

迁建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山东持续推进滩区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鼓励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投身滩区产业发展,增强迁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努力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红色热土。截至2015年底,沂蒙老区6市18个区县还有贫困群众55.61万人,其中临沂44.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尤其繁重。

“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牢记总书记指示要求,山东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强班子、鼓斗志、壮产业,踏石留印,吹响了沂蒙老区脱贫冲锋号。2016年以来,山东先后在临沂建设3231个产业项目、276个扶贫车间,带动了48.9万人次贫困群众增收;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22个,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96人实现脱贫,辐射带动9.8万人通过就业、分红等方式实现不同程度增收。2018年底,沂蒙老区55.61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一人得病、拖垮全家”是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针对贫困群众的医疗需求,山东通过健康扶贫,构筑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六重保障”,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

针对“老病残”特殊困难群体无法独立实施和参与产业项目的难题,山东着力完善综合性保障措施,对于特困、失能群体不断加大保障力度,综合运用低保政策、资产收益分配、孝善养老邻里互助、村级扶贫专岗等方法,统筹解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空巢老人、残疾儿童等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特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

下好“绣花”功夫

——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让沂水县富官庄镇朱双村贫困户车忠华想不到的是,家中一个小小“扶贫二维码”帮了他的大忙。为实现贫困群众与扶贫政策精准对接,沂水县在每个贫困户家中贴有一个独立的二维码,后台连着民政、医疗、教育等部门。只要扫一扫,线上提交信息,贫困户的需求就能得到解决。车忠华因户籍在外省,虽身有残疾但一直没有办残疾证,无法享受低保政策。帮扶干部张甲美扫描二维码将情况反馈后,相关部门立即联系,很快办好了残疾证。

这是山东坚决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一个缩影。2016年,山东73%的行政村有贫困人口,呈“插花式”分布。山东拿出“绣花”功夫,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精准施策出实招、精准推进下实功、精准落地见实效。

精准识别,系好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在山东,每一个贫困户都要经过入户调查核算收入、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确定名单、逐级审核公示公告后,才能建档立卡。贫困是动态变化的,山东坚持“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出台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明确“十不进八不出”具体标准,解决好“扶谁”的问题。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山东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产业。5年来,全省实施特色“种养加”和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2.56万个,总投资315.37亿元,年均带动贫困户42.2万户。

为保证扶贫项目良性运营,山东推广扶贫资产管理“四权分置”做法,推动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深度协作,实现了脱贫攻坚效益最大化。

山东还开展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精准发现问题、实际解决问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教育是从源头拔穷根的关键。在山东,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享受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9.72万人、资金16.89亿元。

实际帮扶过程中,山东并没有停留在临时性救助、给钱给物的物质救济层面,而是重视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以庆云县“三帮一”助学机制为例,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爱心企业家组成志愿者小队,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干部主要负责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教师主要负责心理与学习的教育辅导,爱心人士提供物质救助,让贫困学生既“有学上”,更“上好学”。

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累计改造贫困户危房15.16万户,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饮水实现了村村通;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创造出电商扶贫、扶贫又扶志的积分制扶贫、村级扶贫专岗、“第一村医”等经验做法……山东下好“绣花”功夫,织牢织密精准扶贫网,一户一策拔穷“根”。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莲县石场乡东邵宅村村民董相满,过去曾消沉低落,现在觉得生活渐渐有了“滋味”。2018年他患上肺癌,由妻子长期照料,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去年4月因家庭收入无法承担治疗费,他被认定为即时帮扶户,开始享受代缴基本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险、项目收益等多项帮扶政策。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达标过线”。着眼长远、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每个人永久远离贫穷才是最终目的。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山东即时发现、即时建立台账,由扶贫部门牵头各行业部门即时帮扶。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即时帮扶人口3.46万人,全省190.2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有86.1万人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我省按照中央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推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等平稳转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最有力的保障。按照“巩固、接续、长效”的要求,山东坚持两项工作一起抓,坚持“七个统一”,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围绕村庄规划、土地、人才、乡村治理、脱贫攻坚、考核等10个方面,制定了24条具体政策。具体工作中,坚持先难后易,将乡村振兴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优先向扶贫重点区域倾斜。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了使乡村人才引得来、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山东瞄准制约乡村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创新,制定实施了“1+3+N”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不断畅通基层人才成长通道,努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为提高党支部带动能力,全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8055个,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7882个,村集体实现稳定增收。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进一步集中资源,做优做大产业。今年春节,兰陵县压油沟村游人如织。这原是一个三面环山、交通闭塞的省定贫困村,全村76户人家,有一半是贫困户。2015年,当地政府利用该村自然环境优越条件,对压油沟村及周边五个村居5000亩山地进行升级改造,曾经的穷山村摇身变为国家4A级景区。村民不仅脱了贫,还有了很多福利保障。2019年初,压油沟村又启动了第二期田园综合体建设,整合村边水库的山、水、田、林、宅等资源,带动周边3个乡镇14个村逐步走上“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乡村振兴之路。

具体实践中,各地创新探索不断,探索出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等各具特色的振兴发展之路。去年开始,山东选择9个县(市、区)开展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勇探新路。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向未来,山东将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