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01月24日 14:39:04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吴元芳

枣庄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民盟枣庄市委副主委 

近年来,我市围绕“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工程做强文旅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文化主题不明确,未能形成产品体系;缺乏影响整体旅游格局的文化演艺盛宴;文旅融合平台不足,部分文化展陈设施闲置;文化挖掘广度、深度不够,旅游功能单一;文旅融合体验性不足、技术含量低等。为了解决好“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我市唯一5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的带动作用,主动对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历史机遇,以台儿庄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促进“薛微台峄”区域文旅一体化发展。

二、打造文旅融合主题。根据我市地脉和文脉特点,梳理旅游资源,形成文旅融合主题:整合市内森林、湿地、山地、田园等生态资源,打造运河、薛河、蟠龙河等生态绿道,发展生态休闲游;整合温泉、滑雪、垂钓等度假资源,发展高端度假游。以台儿庄运河古城和微山湖红荷湿地为主线,加强微山湖区域合作,实现鲁南运河旅游通航,开发运河文明体验游、遗产研学游、古城记忆游等产品。把我市古代造车鼻祖奚仲、百工圣祖鲁班和唯物科圣墨子所蕴含的科学、创新、实践、精益精神,凝聚成内涵丰富的匠心文化。

三、形成文旅融合体验产品体系。通过开发山水湖田系列生态文化旅游、鲁风运河非遗游、红色文化教育研学游、特色民俗文化风情游和乡村休闲体验游等,推出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业,促进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事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提升。

四、构建智慧管理智能服务体系。以台儿庄区作为“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智慧文旅标准体系建设,开发线上线下智能服务体系、智慧管理平台、成本效益核算系统、监管督导反馈机制,注重现代VR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的运用,设计形象化、虚拟化、沉浸式高品质体验活动,探索枣庄市全域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五、加强人才保障,抓好重点项目。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成立融合发展机构,致力于政、产、学、研智库平台建设,解决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利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实战舞台培训锻炼一批应用人才,借助乡村振兴学院持续长期培养一批后备人才。规划建设台儿庄国家运河文化公园、大运河船闸博物馆,加快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运河城市客厅、京台高速大运河服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王渊

山东腾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市积极引进了浙大工研院、中国建材研究院等重量级研发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研发主体作用发挥不好,科技中介服务尚未形成气候,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为此建议如下:

一、发挥政府“牵引机”作用。应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与我市“6+3”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明确产学研合作发展中长期目标,确立产学研各方在财政扶持和税收方面所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应发挥财政资金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引导扶持作用,梳理基金项目,科学评定效益,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根据企业的项目和技术需求,组织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实现人才与项目紧密对接,产学研高度融合。

二、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突出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让企业既当好科研项目的“出题人”,又成为合作项目的管理者,负责决定研究方向和参与成员,独立自主地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建议实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政策,把决策权交给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创新题目、自主决策先行投入。

三、发挥院校“技术员”作用。鼓励高校专家学者以企业的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使科研成果更接近生产一线需求实际,为企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作用,将浙江大学的科技、人才和学科优势与我市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采取共创、共研、共冠名等形式,推动产学研合作。

四、发挥金融“催化剂”作用。发挥金融在我市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产学研金”融通发展生态,促进“产学研金”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优化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以企业担保、风投基金为主融资渠道,促进技术产业积聚资本,降低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中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五、发挥中介“加速器”作用。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方面为企业和高校院所提供中介服务。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协调好产学研各方利益,将高校的先进技术及时推荐给企业,同时把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及时反映给高校院所,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高校院所的研究导向,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枣微同城化发展

苏恩光

万洲集团董事长兼CEO

近年来,我市在枣微同城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特别是枣菏高速微山连接线的贯通更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但在工作推进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下热上冷”现象较为明显,影响合作的壁垒依然存在,潜在的合作发展价值尚未有效开发。为此建议如下:

一、实现合作沟通经常化。两地可学习借鉴常州与江阴同城化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以及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发展协调小组”等先进经验,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对话交流;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可赋予薛城区更多的管理和协调权限,使其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微山县的政策沟通,行使枣微同城化发展的权限,尽快实现两地优势资源互补、一体同城发展。

二、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道路通,利同城。目前,连接薛城与微山的道路建设水平依然滞后,两地连接还存在“最后几公里”的差距,尤其是与微山接壤的薛城西部区域仍是城乡结合部的老面貌。为此,要以黄河路下穿、长江路上跨西延为契机,加快与微山道路的对接,实现两地道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搭建起同城化发展的“四梁八柱”。同时,要从同城化发展着眼,开通BRT等城际便捷公交,消除群众的心理隔阂,营造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良性互动。

三、推动市民待遇同等化。应尽快出台微山市民来枣购房、落户、就业、就医、就学等相关事项的便民服务政策,使其享有与本地市民同等化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微山居民落户枣庄。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督促交通、交警等执法部门消除“外来歧视”,实行文明执法、平等执法。发挥我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势,鼓励各类医院走差异化发展路子,打造各具特色的省、市重点学科,形成专科医疗品牌效应。要以打造教育医养新高地为契机,联合国内高端医疗资源,打造高端医疗康养中心,切实增强对微山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加大基础教育、医疗保障政策共享力度,实现两地中小学学籍互认、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尽快实现一体发展、融合发展。

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化。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是枣微共有的宝贵资源,两地要深化合作,共同挖掘大运河文化、铁道游击队文化、微子文化和微山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依托枣庄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项目,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为枣微同城化发展赢得人心、形成合力。

加强社区治理 建设宜居枣庄

鲁海燕

市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二级调研员 

“十三五”之初,枣庄提出打造活力之城、宜居城市。5年来,大批新型社区崛起,城市“面子”显著改观,但“宜居”的核心指标——居民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强。为促进社区善治,还群众以“身边的幸福”,建议如下:

一、强化源头治理。建议市人大加快社区治理立法进度,奠定社区善治法治基础。建议组织部门加快社区组织建设进度,推进社区工作者公开招录,指导区(市)根据缺口制定招录计划,优先录用社区网格员、就业困难人员,解决社区人少事繁的矛盾。出台城市社区工作者、社区网格员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并监督落实。财政部门应保障社区治理经费投入,合理确定市、区(市)、镇街分担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薪酬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今年城市社区全面落实到位。

二、严格规划建设。借鉴苏州、盐城等市经验,科学编制社区建设规划,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邻里中心。社区建设应当与城市功能区、产业区划分配套衔接。按照城市控制性详规,开展规划执法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划的行为坚决纠正、严格处罚。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农村社区要引入“城”的理念,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质量品位,搞好设施配套,与组团城市相向对接融合。

三、完善公共服务。推进融入先进治理理念和科技元素、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智慧社区建设。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按照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及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优选一批社区作为新型智慧社区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发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促进社区服务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制度对接,逐步实现“一网式”“一号式”服务,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新建小区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移交所在镇街统筹管理。

四、根治物业顽疾。镇街、社区应下大力气推动社区普遍成立业主委员会,改变业主弱势、开发商强势,物业公司不作为、乱作为局面。发改部门应区别新旧住宅、高层与多层、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等,确定物业服务费的指导性标准向社会公布,对开发商主导制定的物业服务内容、标准、价格等加强审查,设立针对物业服务的投诉电话,及时受理调处物业纠纷。住建、交警、城管、交通等部门应聚焦停车难、停车乱,建立协调机制,破解地下车位只售不租顽疾;合理规划城区路边停车位,科学布局立体停车场,切实解决地上停车难、停车乱,地下车位大量闲置问题。

发展农村电商 助推乡村振兴

韩梅

九三学社枣庄市委秘书长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走城乡发展共融、线上线下共融的路子,成效明显。全市共有网店5万余家,2020年实现农村网零额35.05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家实现阿里村淘区级层面全覆盖的城市。抗疫期间,全市直播带货额3.9亿元,有力繁荣市场、稳定经济。

目前我市农村电商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缺乏战略规划,二是人才支撑乏力,三是物流配送困难,四是品牌塑造不力。为此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立足枣庄农业大市的市情,从战略高度定位农村电商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位置,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农村电商的设定内容,制定枣庄市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农村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和电商园区,重点培植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特色网店、淘宝镇和淘宝村,走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二、完善物流体系。以“快递进村”为目标,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推进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及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供销、邮政、快递企业与农村物流服务资源信息共享,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供应链配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快递企业在农村建立配送门店、快递服务网点,推进快递与电商协同发展,下大力气打通物流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三、打造知名品牌。以“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为公共品牌,依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加大出货量。为优质农产品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与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国内电商平台合作,让更多企业“触电触网”,走上电商快车道。在“一村一品”“一镇多品”上做文章,打造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网销产品核心价值和知名度,延长价值链和供应链。

四、引育电商人才。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和现有电商人员现状,整合农业农村、人社、商务、科技、金融等部门资源,加强与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开展电商人才培训,让农民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货直播,培育壮大农村电商队伍,提升龙头企业运营能力和网店从业者的实战营销水平。把招引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列入全市“招才引智”工程重要项目,开展岗位对接,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五、发展直播经济。出台《枣庄市直播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建设一批直播基地,培育行业直播经济集群,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培养一批网红带货主播,积极引进直播带货达人,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与新媒体、新零售融合发展。

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

周学文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民革滕州总支主委 

去年,我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一些“老病残”边缘群体、“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群体、因病灾等意外的突发性群体随时面临返贫风险。现在,市县、镇街、村居都有了完成任务的“解脱感”,存在“脱贫即脱手”的心理倾向。如何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建议如下:

一、着力分类施策。目前,全市“老病残”群体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的贫困户占58%,对此类群体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懒汉”群体,坚持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相结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宣传上要树立脱贫致富典型进行正向激励,激发他们致富主动意识,行动上提供合适的机会和渠道,同时明确原则底线,敢于向“懒汉”说“不”。对因病灾等意外事故出现的困难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二、聚力产业发展。将巩固脱贫成果资金投入列入各级年度财政支出预算,把其中一定额度安排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投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强扶贫项目实施,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推行专业运营模式,提高项目运行质效,确保长期发展,群众持续受益。及时倾听项目实施企业的诉求,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按照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紧盯集体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坚持党建引领、一居一策、精准发力,推动实现多元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凝聚帮扶队伍。搞好顶层设计,规划好“后扶贫时期”的各项机制,抓好扶贫机构、队伍与乡村振兴的过渡衔接,细化阶段性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尤其是要明确各级帮扶干部的职责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完善奖惩机制,让镇街干部“脱贫不脱责”“松手不撒手”。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激发各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天干劲。完善成果巩固期市县领导干部帮扶制度,加强工作落实的实绩考核评价,统筹运用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手段,带着任务去督导。强化村居两委职责,选优配强“两委”干部队伍,尤其是带头人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为巩固脱贫成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加大村居干部巩固脱贫成果考核力度,强化村居干部主动作为意识,管好用好基层的“主事人”,脱贫户的“身边人”。

记者 梁鸿雁 王兆虎 刘明 甄宗奎 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