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0年04月16日 10:34:41   来源:长江日报

4月15日, 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撤离武汉,武汉市民、“战友”前来送行 

4月15日13:06,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医护人员搭乘国航CA042航班飞离武汉。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奋战了81天后,他们完成使命,这也是武汉最后一支离鄂离汉医疗队。

自3月17日至4月15日,3.4万名医疗队医护人员从天河机场返程,机场志愿者对每位医护人员登机全程引领、代办值机和行李托运,还精心设计制作了纪念登机牌,让每位医疗队员留下独特的“武汉记忆”。

“英雄城市,英雄人民,我们爱你!”在欢送仪式上,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全体队员高喊出对武汉和武汉人民的临别心声。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在发言中深情地说:“这段日子里,全体队员感受到,武汉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是我们的家。”

“下一步还是继续团结作战!”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吴菁向北京协和的“战友”们表示感谢,并介绍,下一步,两所医院将继续加强合作,她发出邀请:“今年是同济医院120周年院庆,我们会邀请他们再来武汉做客,等明年北京协和医院100周年院庆,我们也一定会去祝贺。”

4月14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举行欢送仪式,共同战疫多日,两院医护人员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不舍地抱在一起,泪落如雨,临别时,约定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同济医院准备了抗疫证书及同济医院工作胸牌,送给北京的“战友”们。北京协和医院回赠纪念画,上面写着“协同作战,和济苍生”。

送别仪式上,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自1月25日中法新城院区确定为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以来,来自各地援鄂医疗队的2836名队员来到这里,与1684名同济医院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截至4月14日,院区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1916人,出院1611人,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法新城院区抗疫重症定点医院院长胡俊波表示:“数字和成绩是所有医疗队队员用辛勤汗水换来的。”

1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来到中法新城院区,投入战斗,2月7日、2月19日,第二第三批医疗队分别驰援武汉,协和队整建制接管中法新城院区C9病区,负责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4月12日下午,该病区清空,在运行的69天里,共收治109名危重患者。

记者了解到,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6位该院医疗队专家将继续留守武汉,指导危重症患者治疗,为疑难病例会诊、督导,向危重症救治发起最后的总攻。

    让所有的后会有期变成将来的别来无恙 医疗队员收获太多“谢谢” 最想留下的也是“谢谢” 

曾并肩为武汉拼过命,临到分别时刻,才发觉情谊的深重。

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告别他们坚守81天的武汉,启程返回北京,这也是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医疗队。在所支援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他们创造了许多第一:坚守时间最久,接收重症患者最多、派出队员最多。

他们收获太多“谢谢” 最想留下的却也是“谢谢”

15日一早,护士孙丽萌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将信和鲜花送给驻地酒店前台的工作人员,“他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对待,心里特别不舍。”

为了适应队员们的口味,酒店师傅成了“全科师傅”,把所有菜系都尝试做一遍,酒店还准备了笔记本,让队员们写上想吃的菜名,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心愿。孙丽萌说,餐厅厨师常常会主动问起,“今天的菜合不合口味?”这样简单真诚的问候,让远离家乡的他们感动不已,“炸酱面、烤鱿鱼、羊排……即使在千里之外,他们都会让我们尝到家的味道。”

14日晚上,护士王汐嬅收拾完行李,又忙着打扫酒店房间,“撤离后,酒店的工作量会很大,想尽量给他们减轻负担。” 她和孙丽萌都是第一次来到武汉,因为一场战“疫”,本不相识的两人成为好姐妹。王汐嬅的大学室友是湖北恩施人,以前,她常常听室友提到武汉,一直希望能来武汉看樱花、吃美食,如今,她已经深深爱上这座城市,王汐嬅曾在朋友圈为“大武汉开始堵车”雀跃,她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好!”

 

 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送上鲜花  

初来时,他们听不懂武汉话,如今,大家已熟悉班车师傅的“汉普”。

当看到班车师傅周师傅站在路边挥手送行,感染内科护士张颖再也忍不住眼泪,她告诉记者,从1月26日来到武汉,已经整整81天,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这么久。

酒店工作人员、班车师傅都是她心中的亲密战友,给她带来了满满感动:“他们尽全力去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朝夕相处下来,我们更像是亲人一样。”

多位队员告诉记者,来武汉后,他们听到太多人说“谢谢”,在离开的时候,他们最想对武汉人民说的也是“谢谢”。

回到家乡抗疫 湖北籍队员说是“义无反顾的选择”

1月26日,大年初二,北京协和医院派出21人尖刀队驰援武汉,分别从感染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选派。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静、护士刘孟婷就在第一批尖刀队中,赵静是湖北京山人,刘孟婷是湖北随州人,两人告诉记者,得知疫情发生后,他们急切地希望可以第一时间来到湖北支援,赵静说,身为医护人员,身为湖北人,在家乡有难时,“回来”是义无反顾的选择。

医疗队队员同送行人员挥手告别

“福司”(护士),王汐嬅牢牢记住了武汉患者对自己的称呼,她说:“希望我们给他们带来的是福气”。让她感动的还有第一天上班时护理的一名患者,患者一直努力地向她重复着一句话,却因身体原因无法说清,王汐嬅握着患者的手,将耳朵凑近,终于听见一声“谢谢你们啊!”防护镜下,她的视线瞬间模糊。

男护士李同来到武汉已经69天,利用休息时间,他用医疗队186名队员的名字画成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临别之际,李同说,最不舍的是武汉和可爱的武汉人,在他心中,武汉已是“第二故乡”,在这里,队员们和武汉人民共同努力,渡过难关。

搬行李、发卡片 还有志愿者一路护送到机场

早上5点多,志愿者杨洁和同伴们便赶到位于蔡甸的驻地酒店,帮医护人员将行李箱搬上大巴,记者采访时,他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从3月17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撤离,到今天送走最后一支医疗队,杨洁和同伴们已经为30支撤离武汉的医疗队搬过行李箱,“他们是武汉的救命恩人,我们做的不算什么。”

55岁的残疾理发师宋忠桥拄着拐杖和搭档尹正章、付凯赶来送行,他们曾五次赶来酒店,为队员们理发。

梅苑学校小学部教师高媛和朋友从武昌赶来,疫情期间,高媛在小学部向各年级学生征集到近50幅画作,她们自费印了1500张明信片送给江西、江苏、陕西、吉林等地医疗队,“总共送过十几个医疗队,希望表达我们普通市民的敬意,孩子们听说后都非常高兴。”

一位4岁的小朋友在现场为医疗队队员送行

驻地酒店隔壁小区的居民将国旗挂在阳台上,并挥舞着国旗送别队员们。开往机场的路上,志愿者举起写着“感谢首都,因为有你,武汉不怕”的标语牌,驾车一路护送。在天河机场,一些市民已提前开车赶来送行,现场人群欢呼,“感谢协和,感谢首都,祖国万岁!”

一名队员告诉记者,“告别武汉,再见武汉,让所有的后会有期变成将来的别来无恙。”

    家援汉医疗队全部撤离 20人专家团队坚守武汉

4月15日中午,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撤离武汉,这是全国所有援汉队伍中,最后一支撤离的医疗队。截至目前,315支援汉医疗队、35591人已全部返回。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从3月中旬开始,大批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陆续返回。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4月15日前,所有援鄂医疗队撤离,但还有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继续指导武汉重症救治,主要任务是会诊、巡诊、疑难危重和死亡病例讨论。

这20人的专家团队中,国家专家组留有8名专家,分别是杜斌、邱海波、童朝晖、姜利、郑瑞强、蒋荣猛、李绪言、潘纯。北京协和医院留有5名专家,分别是周翔、李太生、刘正印、李尊柱、刘金榜。江苏省人民医院留有7名专家,分别是李金海、齐栩、张萍、左祥荣、陈旭锋、褚敏娟、刘辉。

记者梳理发现,这20位留汉专家中,有的来汉连续战疫超过3个月。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1月18日来汉,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1月9日即抵汉,已在一线战疫超过3个月,他辗转各大定点医院参与重症巡查,协助病例诊断治疗,并指导院感防控。

记者还发现,部分医院把“最硬的鳞”留给了武汉。杜斌、周翔、李太生、刘正印、李尊柱、刘金榜6人均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童朝晖、李绪言2人来自北京朝阳医院;邱海波、潘纯2人均来自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20名留汉专家中,12人是重症医学科领域的“大牛”,蒋荣猛、李太生、刘正印是感染科专家,陈旭锋是急诊医学科专家,李尊柱、刘金榜、褚敏娟、刘辉为优秀护理人员。

20位专家中,“苏大强”占到了一半。国家专家组中,邱海波、郑瑞强、潘纯3位来自江苏,加上江苏省人民医院7位专家,共10人来自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