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07月01日 10:38:02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临近,诸如“你距离小康还有多远”“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个啥样”等话题在网络空间里开始讨论起来。不同看法之间的热烈争论,提出了辨析和澄清的必要性问题。


“小康”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基于容易为老百姓所理解的考虑,在中国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意义上提出的,主要指标是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实际上,2002年的时候,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近1000美元,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联系世界现代化历史看,这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建成?回答这个问题,底线思维必不可少。具体而言,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既是个标志性的指标,也是“最难啃的骨头”。能否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精准脱贫,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果我们党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就可以作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记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面对转眼即至的小康,有网友感慨“难道是我掉队啦?我这是要拖国家后腿吗?”有的群体或个体感受不明显,不能抹杀现代化水平整体性提升的客观事实。但对于上述言论,不能将之完全理解为矫情或负面的情绪,种种感慨其实提出了如何辩证对待小康社会的问题。之所以有人对小康社会“冷嘲热讽”,主要基于对“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的不满,有关部门应该有闻过则喜的态度。


数据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小康总体性实现状况的,但小康标准的制定,需要从中国的现实发展水平出发,而不能抽象地“与世界接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小康更直观地反映为老百姓生活的指向,全面小康是否建成,与居民生活水平实质性提升的程度相比,数据就是灰色的了。


在不出现难以预料的重大风险的前提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是毫无悬念的。与此同时,联系种种国内外现实因素,作为关键一年的2019年,今年的形势可能会更复杂更严峻,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一路逆境走来,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