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将至,又到了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的日子。
古代诗人用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朴素、真切、感人的清明祭扫画面,而且流传至今,每逢清明必被吟起,实为经典中的佳作。
不过时代发展至今天,古人笔下的清明祭扫却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不同,如今的清明其实早已经由专门祭奠先人发展成为了祭扫与旅游同时进行的一个重要节日,且大多会伴着交通拥堵与各种令人不快。为何如此?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清明祭扫或出游的人们没有守得住各自内心里那份应有的“清明”。
比如眼下,清明“小长假”已经触目可及、转瞬即至,不少人便早已经开始着手筹划自己及家人的祭扫先人或外出旅行、游玩计划。
当然,基于现实考虑,也自然会有不少喜爱自驾出行的人们开始担心,届时的公路上会不会又像往常一样拥堵得一塌糊涂。其实这份担心不无道理。因为,长假大堵,小假短堵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奇景,而是许多大中城市司空见惯的一种假期常态。
正所谓与人方便,方能与己方便。假期拥堵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常态?原因就是许多人都把“与己方便”放在了“与人方便”之前,而根本没有从公共利益的思维角度,去考虑如何有效避免交通拥堵问题。
比如,是否该放弃自驾,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所以,尽管许多人自己的内心也很“清明”,但却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的“清明”能够率先“落地”。各自内心的“清明”纷纷“失守”,所以,“清明”也就变成了一种现实中的“混沌”。
事实上,还有一种“清明”扎根于人们的心里,那就是祭扫先人的方式。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化纸为钱”只是一种迷信,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引发火险,所以早就已经被禁止。而且,每个人心里也都明白,摆上一盘水果,献上一束鲜花,替先人修缮一下“房屋”,或者隔空与先人来上一番情真意切的对话,这些才是现代社会里最为文明也最受提倡的缅怀与祭奠方式。但为什么每到清明时节,墓地里,甚至夜晚的城市街头,仍然会青烟四起,火光四射呢?其实还是因为谁都不愿让自己内心里的“清明”率先落在地上。
所以,依笔者之浅见,清明时节虽然未必有雨,路上行人也未必真的断魂,但外出祭扫或者出游的人们却很有必要从公共利益思维角度出发,坚守住自己内心里那一份应有的“清明”。
也唯有大家能够主动自觉地让自己的“清明”率先落地生根,才能够给他人,也给自己留出一份现实中的从容与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