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03月20日 09:13:09

春暖花开季节,处处生机勃勃。迎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春风,枣庄大地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

3月8日,枣庄高新区1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3.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个、科创项目3个、社会民生项目1个,将为高新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注入新动能。

3月9日,滕州市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40亿元,主要涉及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吹响了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秉持“先把经济搞上去”的奋斗目标,围绕“5951”总体思路,聚焦省“十强”产业,以“四新”促“四化”,在“265”产业集群培育基础上,突出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大数据、锂电、光纤、医养健康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2018年,全市共储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194个、总投资3356亿元,66个重大项目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搞好规划设计

高起点上寻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要求,立足高起点,枣庄着重抓好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指标、转换布局、转换重点、转换动力、转换支撑等各类要素;编制《实施规划》,提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的28条政策意见。

绘就“产业地图”,编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方向、目标,引导区(市)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产业转型

夯实动能转换根基

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程中,我市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四新”促“四化”,集聚优势、集成要素、集中发力,全力以赴培植壮大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大数据、锂电、光纤、医药健康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进一步夯实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根基。

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培植,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做品牌、相关企业做配套的发展格局,集群成功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纳入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名单。

近年来,着眼于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水平,我市提出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明确数控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加快实现枣庄制造业的蝶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设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研制出我国首台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阵列机床,可年产阵列机床200台,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100万个,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在“精密超精密微细复合加工技术、智能型装配与检测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发明专利26项。总投资60亿元的墨子科创园精密机床研发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的腾龙高合金新材料项目已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投资10亿元的亿和高端铸造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产业拥有企业2000多家、规上企业400余家、省级以上产业基地5个、产品种类上千个,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

我市煤化工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鲁南化肥厂、薛城焦化厂,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深厚产业基础、装备力量,培育了大量的富有经验的产业工人、技术人才,形成了从煤炭开采到气化、焦化,到原料加工,再到新材料、新产品制造上中下游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科技革命加速兴起的今天,给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带来深度变革。为此,我市加快化工产业转型步伐,制定了向新型化精细化跃升的目标和措施。联想集团与中科院合作设立3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甲醇制烯烃技术在枣庄实现产业化,EVA、EOD等产品替代进口,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投资14亿元的鲁南化工聚甲醛项目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山东泰和年产28万吨水处理剂一期项目已投入生产,成为国内水处理剂最大生产基地。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化工产业园通过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审批。到目前,全市化工产业形成了11条产业链,聚集上下游项目1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加速兴起,大数据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抓住机遇主动对接,把大数据产业作为一大特色优势产业来培植,推动大数据产业向数据应用数据加工跨越。总投资30亿元的鲁南大数据中心可容纳机柜10000多个,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营,出口带宽可达2000G,BAT、京东、浪潮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相继落地;高新区互联网小镇、滕州大数据产业园投入运营;全市拥有中国(滕州)马铃薯大数据中心、中国机床海淘网、浪潮工业互联网等大数据企业近200家。“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十六朵云、100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枣庄成为全省第三个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锂电产业我市起步早、发展快,建成多个基地,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市推动锂电产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延伸。经过悉心培植,目前,形成了锂电基础材料-锂电池-检验检测-控制系统-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建成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拥有专利85项、世界领先技术10项、产品种类200多个,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投资40亿元的中材锂膜项目规划建设12条生产线,一期4条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年产能2.4亿m2。投资10亿元的丰元锂能正极材料、投资40亿元的华亿比科锂电池项目快速推进。

在光纤产业,我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高精尖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东方光源为代表的企业,先后取得工信部、国家电网、国家广电总局等国家采购和认证部门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运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烽火技术,投资18亿元的智光通信光纤拉丝项目投入试生产。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乘势而起,总投资14.2亿元的维信诺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年可产240万m2柔性电子元器件;投资2.2亿元、年产1亿片的生物光导识别芯片材料项目正在建设,在智能移动终端、基因测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元凯可曲面超薄玻璃项目已经试生产,年产能3900万m2,70%以上的产品将销往欧美。

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我市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为加快医养健康产业向医养融合升级,我市设立1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形成以华润三九、益康制药、威智药业、康力医疗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群,建成较大规模医养一体机构12家。投资30亿元的海王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汤姆科技微环境护理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投资4亿元的枣庄市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整体落成。

聚力“双招双引”

构筑发展新优势

面临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新一轮技术革命、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等众多新的发展机遇,用开放的视野谋划枣庄的开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主动对接、借势发力。

结合省双招双引考核办法,我市调整强化招商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权重,由过去的30分提高至200分。2018年以来,成功举办台湾招商周、珠三角招商周、北京招商周、新旧动能转换枣庄项目对接洽谈会、首届枣庄儒商大会等招商活动。

市级领导带队组成8大产业招商组,2018年全市新开工外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30个,其中,全市新开工合同外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共新签约项目145个。2018年共落地国内外500强项目26个。

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瞄准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做好人才支撑,先后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16人。

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平台,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平台建成运营,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89个,90%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浙大山东工研院入驻研发中心11个,已签订合作协议58个。

强化支撑谋保障

汇聚合力书新篇

去年8月份,我市组织到南方考察学习,广大干部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干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牢牢抓住、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制度创新释放“红利”,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推行“一线作战”工作法,成立七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结对帮扶6大特色优势产业;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发起规模30亿元的跨境创投类母基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进行精准扶持。

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投资43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资70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省选点规划,枣木高速东延、枣菏高速、新台高速、京台高速扩容、枣庄港铁水联运物流园等项目有序实施,1000千伏特高压“一站两线”工程扎实推进。

“一次办好”优化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据统计,削减市级行政权力事项1072项,削减幅度达22%;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和在线申办率达到99.2%,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创业主体向枣庄集聚发展。

与此同时,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攥紧拳头抓落实,汇聚合力跑出枣庄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书写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新篇章。

为推动产业发展,逐一构建“一名市领导同志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个智库支持”“一个联盟(协会)助力”“一支基金保障”“一个指挥部聚力”的7个 1”的推进体系。

围绕“放管服”“高层次人才”“重大基础设施”三大支撑,逐一构建“一名市领导同志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套政策保障”的“3个1”保障体系。

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放管服”等工作中,建立了12个由政府部门一把手担任组长的专班。邀请一批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专家参与进来,组建了9个专业智库,夯实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