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加快以创新驱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确是枣庄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搭建平台、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点上有突破、面上有提升、整体有成效,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力引擎。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把创新平台比作“梧桐树”,力求引来、孵出更多“金凤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动搭平台、校企联姻建平台、聚拢人才强平台,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与枣庄产业发展契合度高、带动力强的高端创新平台,厚植了枣庄创新发展的优势。目前全市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165个,较“十二五”末增加了65个。二是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科研项目方面,我们坚持“按图索骥”“靶向科研”,瞄准市场开发产品,围绕产业攻关项目,实施了更加精准的科技计划项目。去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6项,投入科技资金3000多万元,使全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益康药业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化学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市发明申请870件、专利申请307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6.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055件、同比增长20.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9件。科技成果质量水平的提升,正在逐步为全市产业发展塑造“先天优势”。三是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稳步提高。通过创新平台的点式布局,带动产业发展的链式提升。促进了传统产业嫁接改造,推动装备制造、煤化工、煤电、造纸、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使“老树发新芽”。像机床行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保持了长期深度合作,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22项,攻关研发了五轴联动数控磨床、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工艺、精密微细制造等先进技术,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像煤化工行业,为寻求转型和突破,由政府牵线搭桥,企业纷纷开展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实现了浴火重生、破茧蝶变。中科院和联想控股联合,组建了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目前,全市化工产业规模已达到600多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化工基地。促进了新兴产业规模膨胀,通过引人才、引资金、引项目,培植壮大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光纤、石墨烯等尖端技术的开发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像大数据产业,投资30亿元的鲁南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启用,开启了枣庄建设京沪高铁经济带“数谷”的新篇章。全省第三家光通信主干一级节点城市和中国联通全国第十三个“云计算城市”的定位,吸引了百度、浪潮、九次方、京东云等知名IT企业入驻。大数据产业发展初露峥嵘,正努力攀登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潮头浪尖。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提速发展,我们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合力推进政策精准落地,高新技术企业扎根成长的“土壤”持续培厚。目前,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4家;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61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达到292家;106家企业进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9%,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首位。
山东省政府网:您刚才把创新平台比作“梧桐树”,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通过您的介绍,感到近年来枣庄的创新平台建设,可以说是实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在这方面,枣庄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李峰: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主动搭平台。我们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鲁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床创新研究院、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枣庄分中心等相继落地枣庄,一批重大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其中,浙大山东工研院第一批11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70余名教授、博士为首的10个科研团队正式入驻;注册成果转化企业16家,注册资金2.1亿元。其次,校企联姻建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产学研平台,激活科技创新的“单体细胞”。目前,全市建立各类企业研发平台221个,其中,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个,技术联合研发中心3个,其他省、市级研发平台58个。通过校企联姻,有效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节节攀升。第三,聚拢人才强平台。市里连续开展了三届“枣庄英才”评选活动,先后授予6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枣庄英才”称号。去年以来,全市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西部经济隆起带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项目6个,齐鲁首席技师5人,齐鲁乡村之星6人,齐鲁金融之星3人,省外专“双百计划”1个(团队);成功与江浙“千人计划”专家团队签约,一次性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2人。
山东省政府网: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双招双引”工作会议,对全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出了新一轮部署。那么枣庄在招引创新项目、创新人才方面都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李峰:“双招双引”是省里力度空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刘家义书记在全省“双招双引”工作会议上强调,这项工作的实质是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优势。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在当前各地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枣庄将以贯彻全省“双招双引”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真正让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让高端项目“能落地、快推进、早达效”。一方面,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新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100人以上。前不久,省委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枣庄英才”集聚工程,研究制定更有温度、更有吸引力、更有含金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加快打造“智汇枣庄”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紧扣产业需求,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引才育才计划,构建多层次、梯队式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使人才资源充分融入地方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让政府积极扮演好“红娘”的角色,充分发挥企业在“双招双引”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拿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胆识和气魄,找准契合点,精准有效对接,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多渠道引进那些创新型、裂变型项目,全面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比如,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依托华亿矿业、丰源轮胎、裕鲁化轻等企业,成功引进了投资14亿元的锂电新能源、投资6亿元的中兴钢构和投资3亿元的保利银光化工等项目,这些都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项目,为枣庄下步发展积蓄了后劲。
山东省政府网:目前,全省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苏浙粤考察成果,三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经验,正在全省引发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枣庄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助推科技创新方面,将采取哪些更有力的举措?
李峰:这次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粤三省学习,确实是一次开拓视野之行、一次解放思想之行、一次理念提升之行。枣庄将按照省里的要求,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知耻而后勇的劲头,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举措,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关于以改革助推科技创新方面,刘家义书记在赴苏浙粤学习交流会上指出,“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就无从谈起”。一语点明了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刘家义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加快各项改革,特别是涉及创新驱动领域的重点改革,积极推进各方协同创新,全面释放潜藏的活力。“放管服”改革,在6月份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更全面、更详细、更严厉的要求。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要求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次办好”改革的部署,切实抓好事项清单梳理、服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支撑等重点工作,确保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完成改革任务。着力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下功夫,依托鲁南大数据中心,切实打破信息孤岛,加快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力争尽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农村改革,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推动更多农村资产入市交易,盘活资产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发展。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将坚持“以亩均论英雄”,用最少的土地指标换取最多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真正树立“单位产出为王”的导向。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腾出宝贵的土地“笼子”,住进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靓鸟、俊鸟”。
山东省政府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对进一步激活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枣庄又有哪些现实和长远的考虑?
李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划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一城引领、两区突破、五维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一城引领,就是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枣庄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确定的12项重要指标、10项重点任务,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尤其是重点围绕全市“265”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企业主体创新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两区突破,就是在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方面求突破。围绕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题,找准枣庄的着力点、结合点,制定创建进度时间表,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力争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枣庄经验”。集中优势资源要素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统筹布局互联网小镇、浙大山东工研院、枣庄学院新校区、北中医医养结合中心、文体中心、图书大厦等重点项目,合理布局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文化创意等功能分区,实施“筑巢引凤”,全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样板区。五维支撑,就是强化创新平台、企业主体、人才队伍、经济园区、科技金融等五个维度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对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考核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行政“有形之手”作用、主动帮助搭建舞台,切实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发展要素,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