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据枣庄日报报道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转型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速,突出城乡一体同步发展、生态民生同步改善,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
主要指标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预计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2030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8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90亿元,增长10.7%。进出口总额完成15.7亿美元,增长9%,其中出口13.6亿美元,增长17.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9.3亿元,增长8.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758元、12058元,增长7.3%、9.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3%。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指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9.7%,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3%,提高4.7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4%,提高3.9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5.8%,提高0.4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协调推进,转调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农业提效步伐加快。以“两区一村”建设为引领,重点推动农村资产确权范围、产权交易内容、农民合作形式“三个延伸”和农村合作金融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二是工业提质深入实施。围绕主导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强力推进“265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枣庄工业升级版。丰源生物质发电、三维钢结构、天畅环保在“新三板”正式挂牌,雅百特科技“借壳”中联电气成功在A股上市,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三是服务业提速稳步推进。以台儿庄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改造提升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等重点景区,3A级以上景区达到31家,全市旅游总收入141亿元,增长11%。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扫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务实开展领导干部牵头招商、产业链条招商、商会企业招商等精准招商,万达广场、光大环保发电等一批大项目成功落地。三是抓好园区建设。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新区,结束了我市没有国家级园区的历史。四是抓好创新驱动。加快国家级锂电检测中心、机床质检中心和省级玻璃检测中心、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入驻企业40多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9.8%,提高1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进展有序,带动能力不断提升。10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7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95个项目开工建设,72个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进度。山东红荷专用汽车、薛能煤气制LNG(液化天然气)、威智百科手性制剂等32个项目竣工投产或试运营,十电扩建、滕州国际冷链物流、山亭中广核风电等项目进展较快。投资超30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正式启动,投资33亿元的八一热电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
城乡统筹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快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枣庄机场、城际铁路、新台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峄州港、万年闸复线船闸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整体推进“六城同创”,倾力打造青山绿树、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百件惠民实事得到较好落实,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2.2%,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推动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9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4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8.1%、106.1%;实施扶贫攻坚。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市财政安排扶贫资金3800万元,实现省标准脱贫5万人;加强社会保障。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112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75户;提升公共服务。开工建设校舍类项目148个、32万平方米;强化社会治理。实施网格化管理,在406个城乡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网络平台。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安全生产等其它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记者 李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