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东西平房棚户区改造实施项目现场(2014年7月3日摄)。
搬出危旧房,住进新楼房……过去6年来,内蒙古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大规模实施城市、林区、工矿等各类棚户区改造工程,全自治区已有88万多户、近250万棚户区居民受益。 从内蒙古偏远的农牧区到城镇,从散布的厂矿到茫茫林海,眼下,一片片棚户区正在消失,百万曾为“蜗居”所困的居民,终于圆了安居梦。新华社发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5日(新华社记者于嘉 任会斌)搬出危旧房,住进新楼房……过去6年来,内蒙古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大规模实施城市、林区、工矿等各类棚户区改造工程,全自治区已有88万多户、近250万棚户区居民受益。
从内蒙古偏远的农牧区到城镇,从散布的厂矿到茫茫林海,眼下,一片片棚户区正在消失,百万曾为“蜗居”所困的居民,终于圆了安居梦。
林区棚改户:寒冬时节暖意浓
眼下,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牙克石市平均气温已经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然而在牙克石一期棚改小区住户孙丽英的家中,却暖意融融,气温达20摄氏度,浓绿的兰花茂盛地生长着,仙客来、三角梅开得正艳。
“住进楼房,太舒服了。以前的‘夹板泥’房四处漏风,冬天经常在半夜冻醒,夏天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不用遭罪了。”73岁的孙丽英说。
孙丽英提到的“板夹泥”房,曾是大兴安岭林区的“特色住宅”:林区刚开发时,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林业局号召职工“先生产,后生活”,林区职工就地取材,用木材做骨、胶泥抹面,糊起了一所所“板夹泥”房。到了冬季,房里不保暖,还存在火灾隐患。
“以前家里不到30平方米,孙子、孙女来了都没地方玩。现在70多平方米的新房挺亮堂,孩子们玩耍,大人们下棋,都有了地方。”她说,现在家里能洗澡,小区附近有超市、菜市场,买东西也很方便。
走进牙克石以西260多公里的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棚户区安置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笔直的柏油路、南北通透的楼房、摆满健身器材的休闲广场……老旧棚户区已无踪影。
93岁的低保户卢忠恒见到记者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出土坯房,真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卢忠恒说,棚改小区环境好,附近有公园、医院、学校,“我腿脚不好,只要给‘12349’便民服务热线打个电话,需要的东西就直接送到家。”
北梁棚改户:舒畅享受新生活
“社区文化生活这么多,谁还去赌博、打麻将!”被问到搬家后的业余生活时,内蒙古最大的连片城市棚户区——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棚改受益居民马浩楠说。
马浩楠最近搬入的北梁新区北一社区成立以来,唱歌、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文化活动陆续开展起来,让住进现代化新社区的“老北梁人”,一出门就能享受到“琴棋书画”的熏陶。
这个社区是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为服务安置居民而新组建的,辖区总面积0.77平方公里,含6个小区,已入住居民3200多户,6600余人,其中老年人、残疾人、退休人员居多。
走进社区内安静、整洁的书画室,70岁的徐树俊正在写毛笔字。他原是一家工艺美术厂的职工,原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刚搬入新小区,徐树俊觉得有点闷,但书画室建成后,他经常过来写字、画画,心里也充实多了。
来到社区图书阅览室,60岁的赵淑梅正在翻阅杂志。她说:“以前人们一有空就在家看电视,现在有了这么好的阅览室,老人、小孩的生活更丰富了。”
走出活动中心,看着眼前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北梁新区北一社区党委书记、服务站站长吕心义说:“我们不仅要让居民‘住进来’,还要让大家‘过得好’。除了改善生活条件,还要丰富文化生活。”
等待安置户:憧憬早圆安居梦
站在已经拆掉的棚户区前,回忆起住了近30年的小巷老屋,棚户区居民隋富虽然心里有些不舍,但是一家人心中更多的却是对新房子的憧憬。
70岁的隋富曾住在赤峰市红山区南山脚下典型的棚户区——铁南,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蜗居着7300户、2.6万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是这里居民的梦想。
“我家原来30多平米,不久前选房,挑了89.6平方米的户型。用又小又旧的房子,加上7000元钱换大房,这么好的事想都不敢想。”他说。
“在棚户区居住时,一到下雨,全家人就不敢出门,甚至都不敢睡觉,必须弄些沙袋垒在大门口防水,可家里还是经常大水漫灌。”他说。
隋富家所在的铁南,被一条铁路东西向贯穿与老城区隔离,房屋大都建于上世纪70年代,面积多为20-50平方米。这片区域内的道路、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居民取暖难、排水难、如厕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投资60多亿元、“一年大变样,三年全完成”的民生工程——铁南棚户区改造正在加快推进。目前,改造工程已交付房屋1700多户。
“我和老伴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保养好身体,健健康康地住进新房,好好享受国家的好政策。”隋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