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号,2014年中国(枣庄)国际新能源·锂电产业博览会,经过充分筹备,如期开幕,一时间,近两万平方米的展厅汇聚了国内外近200家参展商,可谓场面气派,规模宏大。可记者在展览现场采访时却发现,这里并非人头攒动,热热闹闹,而是观者寥寥,冷冷清清。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问题就有了答案。展会上的冷清说明枣庄锂电产业在走下坡路,遇到了危机。前来参展的专家学者甚至指出,过去十年,枣庄锂电产业落后了一代!
锂电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准的新兴朝阳产业。十年前,枣庄就搭上了锂电这趟幸运列车。
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将锂电产业作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和抓手,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短短三、四年时间,锂电产业的承接区——枣庄高新区就成为了全国三大锂电产业生产、研发基地之一,企业近60家,锂电产品达160多种。
但是,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表面现象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以至于到十年后的今天,其不利的一面就越发清晰,这次展览会的表现就能说明问题。
在展出现场,一位参展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你看哪有人了?除了那帮学生,他们是来来站场的,站完场就跑了,大家都不知道这里有展会,只是看到外面有彩旗过来看看凑凑热闹,有些妇女是都抱着孩子来这看孩子的。”
记者在展区转了一圈后进一步了解到,近200家到场企业中,枣庄本地的锂电企业却不到10家。为何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让政府耗费了大把时间和精力的展会,却没有多少本地企业参展呢?
一家本地企业的展位负责人这样说:“这两年咱枣庄的锂电企业,日子不好过,大都是在走下坡路,大部分效益都不好。参展展不出效益,谁还来费这个劲?来的都是冲着政府的邀请,不需要缴纳什么费用,这才过来看看。”
在展会一角,枣庄久立电子公司的展台前,公司副总经理赵旭也向记者道出了他们锂电企业的苦衷:“实际上,枣庄锂电企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条,产品在本地企业销不了,拿到外地又没有价格优势,如何参与竞争?有时说搞个重点项目,还不是给政府硬撑场面。”
然而与展销现场的冷清相对比的是,枣庄市区政府部门对发展锂电事业的热情依然高涨。就在刚刚进行的展览开幕式上,有关负责人在向与会者介绍枣庄锂电事业发展情况时就说:“枣庄高新区现在已形成锂电产业集群,拥有3大企业集团、31家锂电及关联企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电池生产、到控制及检验系统制造、再延伸到产品应用的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到目前为止,锂电产业实现年产值达到90多亿。枣庄高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生产研发基地之一,正展现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锂电事业发展,企业和政府为何如此冷热不均?前来参会的材料科学家、我国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其鲁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性格直爽的其鲁教授虽然肯定了举办此次展会的初衷,但却对枣庄的锂电产业发展有着清醒地看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枣庄地区还是缺乏一个战略性的东西,在这种状况下,当地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其鲁教授是在给枣庄锂电产业泼冷水吗?如果是,这盆冷水显然是泼给政府部门的。
毫无疑问,枣庄锂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区政府强力推动。但政府方面的举措是否都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呢?不尽然。
针对枣庄锂电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新能源网副总监冯静也有着他的见解。他说,如果说光有政府部门的介入的话是没法让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时反而是越介入,可能它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会越来越差,最后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只有解决了技术瓶颈问题,资本涌入带来的繁荣才可能长久。
当代产业技术进步潮起潮落。“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枣庄锂电产业要勇立涛头,站稳脚跟,政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引领责任,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应该说,枣庄作为一个三、四线城市,能够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并在初期占据了全国锂电产能第三的位置,着实不易。现在枣庄锂电产业实际所面临着困难局面,这不要紧,关键是大家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政府部门,一定要实事求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按行业发展规律办事,切不要急功近利,只做表面文章,要给企业成长的空间,要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方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建谈了自己的看法。
魏建认为,政府总是想着就是今天投下钱去明天就能见效益,只要面子,难以形成那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那样一种增长机制。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不应再扮演经济发展的主导者或者是直接参与者角色,而是要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者、监管者。
2014年中国(枣庄)国际新能源·锂电产业博览会已经热热闹闹地落幕了,在赚足了面子的同时,收获最大的恐怕就是那些理性的声音。尽管这些声音直言不讳,有些刺耳,但若能认真地予以倾听和思考,让枣庄锂电事业的发展走出某些误区,那则是十分有益的。 (鲁南传媒网褚洪良 张浩然 朱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