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第一”,助推生产企业。把检测作为监管的“第一依据”,市级检验抽取样品157批次,合格率96.8%;国抽81批次,省抽55批次,无一差错;把专项整治作为“第一助力”,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小作坊等专项整治,形成了威慑;把找准症结作为抓好整改的“第一信号”,制定出台《豆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发现问题企业10家,集体约谈当地区、乡政府和10家企业负责人,督促落实整改,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三个“着力”翘动流通市场。着力“建网”。建立并更新经营主体档案,把好许可准入关是第一招。全市监管人员对辖区内经营主体开展大调研,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实现监管无缝对接和“软着路”。全市食品流通17850家经营单位,已完成调研检查12715户,对3265家经营户上门指导。着力“打假”。以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以及学校周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整治区域,以乳制品、饮料、儿童食品、酒类、豆制品、调味品、食用油等为重点整治品种,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三无”、过期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着力“拓展”。对小摊贩及网络交易等新兴业态进行跟踪服务,严厉打击互联网销售“三无”、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个“关注”激活餐饮服务。关注“小餐饮”。小餐饮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同时又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难点。鉴于小餐饮从业人员多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无证小餐饮的监管不是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坚持“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保障民众的饮食安全。目前全市共有小餐饮单位5610家,从业人员16978人,其中持证(包括备案)小餐饮单位5039家,持证率为89.8% 。关注“小餐桌”。学生小饭桌不仅牵挂着学生家长的心,牵挂着老师的心,同时也牵挂着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心。监管人员按照“一户一档”建立档案,全市备案小餐桌209家。对全市97家小饭桌进行了星级评定。关注“网格化”。“一树万枝”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对实现实时监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全市逐步建立了统一联网的网格监管体系。阳光厨房、农村红白喜宴理事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中配送等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引领着消费时尚,更新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继续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分类管理。目前全市已评定单位3557家,其中,优秀等级单位65家,良好等级单位681家,一般等级单位2811家。选择“笑脸”(较优等级)就餐成为食客们的“谋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