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3年08月19日 15:13:42
枣庄新闻网讯 去年以来,滕州市坚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以实现“村收集、市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启动、三年抓规范”的思路,建立“六项机制”,打造民心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凝聚工作合力。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列为年度十件实事,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召开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启动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措施,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市直部门根据职责细化分解任务目标,逐项明确责任人;各镇街党政一把手直接抓、负总责,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现场观摩会、专题调度会、加温加压会,推动工作开展。在电视台、报社、滕州网设置专栏,提高群众的支持参与意识,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采取“市财政补一点、镇财政出一点、村集体挤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将环卫一体化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镇街结合实际配套财政资金,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设施建设、垃圾转运。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负担较重问题,鼓励镇街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融资租赁的办法,镇财政分期付清费用,由专业公司投资配齐相关设备,全托管负责收运垃圾,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提高收运效率。鼓励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居,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手段,引入保洁公司或物业公司实施环卫日常作业,提高环卫专业化水平。推行垃圾处理费委托代收,按照每月每户1-5元不等的标准,实行村级保洁收费,形成环卫一体化资金投入的长效支撑。
  三是建立设施配套机制,完善硬件建设。编制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规划,对城乡垃圾收集设施、处理场所、处理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实施,形成收集、中转、运输、处理的一体化格局。在市级,采取BOT模式建成了垃圾填埋场,对收集的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正积极运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市财政投资2000余万元,统一购置大型压缩车12辆、垃圾转运车18辆、压缩箱体29个。在镇级,除城市规划区外,所有镇均至少建设1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配备压缩设备和大型垃圾转运车,提高收运能力。目前,新建镇垃圾压缩中转站14座,配备垃圾箱体1200余个;滨湖、鲍沟等10个8万人以上的镇,年内将再建垃圾中转站10座,确保镇域垃圾实现无缝隙就近压缩。在村级,加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坚持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优化选址布局,累计建设垃圾池7300余个,配置小型收集容器2万余个;为保洁员配备电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等小型垃圾转运车2000余辆,确保垃圾定点随时收集,避免了乱倾乱倒。
  四是建立示范带动机制,促进全面提升。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将示范村建设作为突破口,以“三清五化”为标准,积极开展环卫一体化示范村创建活动。明确要求五星级支部书记村居、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均要达到环卫一体化示范村标准,创建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在示范村之外的村居开展“示范街”创建活动。先后培育推出了5个典型镇街、10个典型村,打造样板,推广经验,带动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开展。年内17个镇实现镇驻地、镇域主次干道和三分之一的村规范运作,4个街道实现辖区内规范运作;明年实现环卫一体化全域规范运作。
  五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规范运行。加强日常监管,各镇街组建了环卫所,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做到组织、人员、地点、经费、制度“五落实”;各村居按照居民1-3‰的比例配备保洁人员,目前镇村保洁员达到3200余人。建立了保洁员务工补贴制度,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务工补贴。注重加强保洁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确保镇村环卫保洁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做到了“天天收、定点存、及时运”。积极推广“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村级推行“街长制”、“楼长制”管理,形成了“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队伍专业化、作业精细化、机制长效化”的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定期集中整治,年初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农村多年积存的面源垃圾得到全面清理,垃圾围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六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强力推动实施。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镇街差异化目标考核内容,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联合城管、住建、环保等部门,制订详细的督查考核细则,建立“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暗访,一月一排名、年终一总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年度综合考核前10名的镇街予以表彰奖励,对后3名的镇街予以通报批评,并扣罚奖补资金;对新创建的环卫一体化示范村,年底进行表彰奖励,前30名的各奖励1万元。各镇街也都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促进了工作有效开展。
(王新国 王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