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枣庄档案

灯光伴我成长

来源:枣庄档案2022-04-18
每次回到农村老家,行走在村内笔直的大街上,看到那纵横交错、整齐一新的电网,特别是晚上左邻右舍和大街上透射出的灯光,总是会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挥之不去。说实话,我喜欢农村的灯光,那里有我的童年和梦想,有我最温馨的记忆,它陪伴我度过了少年、青年、中年的美好幸福时光,同时也给予了我人生中诸多的“运气”和“福气”!如今,儿时的“煤油灯”已被日光灯、白炽灯、LED灯取而代之,逐渐脱离了我们的生活,而五彩斑斓的灯光世界正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时代的变迁难掩灯的故事,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长明在历史的记忆中,历久弥新、无法释怀……20世纪70年代,老家村里还没有用电,家家户户点着简易的煤油灯。这种自制的煤油灯很是好做,结构大同小异,用棉花搓一根捻子,一头盘绕在玻璃瓶或铁制瓶里吸油,另一头从瓶盖中心的圆孔里钻出来燃烧。那时候,家家都点燃着一盏煤油灯,借着灯光,各做其事。煤油灯下,院子里成了老人们的纳凉闲话场所,一杆烟袋,一把蒲扇,一个矮凳,几家老人围拢一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老人病死、闺女待嫁,间或夹杂一些隐秘私情的交头接耳,不伤和气的是是非非。晚上,小油灯发出了耀眼的光芒,那橘红色的火焰一荡一荡地闪着,把屋里的人影映照在墙壁上,晃来晃去,时而爆出一个透红的灯花,嵌在火苗里,美丽得叫人心动。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都是土墙草屋,学生课桌都是土坯撑着水泥板,教室里没有电灯,即使白天,室内也是十分暗淡。为此,同学们也制作了许多用小墨水瓶、铁皮卷筒和棉布条灯芯制成的简易的煤油灯。

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

那个年代,像蜡烛这样的照明用品,也只能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上一回。当然,那时也有高档一点的煤油灯,这种灯具与农村自制的灯具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所不同之处是它多了一个玻璃灯罩,这样可以保证火焰能安静地燃烧。另外一不同之处是它还多了一个调节旋钮,通过它可以调节灯芯的长度,从而达到调节亮度的目的,并且可以方便地调节灯火的大小。这种媒油灯不但增强了防风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亮度,而且也卫生了许多,不至于在灯下坐不了多大一会,就把人的两个鼻孔熏得像烟囱一样。那时一般人家不用罩子灯,因为它费油,一斤煤油点不了多少天,所以在农村中并不常用,只有在儿女结婚出嫁时才去买来做嫁妆用。

煤油灯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作为“农业学大寨”的样板村、粮食高产的先进村,村干部和村民们在不解、疑虑、困惑、争议中实行了土地承包、分产到户。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的出现,村民的生活逐渐好转,部分村民开始使用当地电石厂生产的电石替代煤油,由此电石灯替代煤油灯照明。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架设了覆盖全村的生活供电线路,农村就户户通电了。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此进入了电器灯具时代。通电后,人们第一件事就是要用电来改变照明环境,于是普通白炽灯泡便成了农村第一批家用电器。

电灯下缝补衣服
在今天看来,虽然白炽灯泡无论光效还是亮度都很低,但在那时,这远远要比棉花籽油灯、煤油灯或电石灯的光都亮出太多了,孩子们看书时再也不必为灯火烤焦头发和眉毛而担心了,也不必为油灰熏黑脸而苦恼了。电灯,让一切都明亮起来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因此提高了许多,可以说这是农村物质文明的一大进步。

早年电灯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电话、电视、电脑、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已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灯具的飞速发展,灯光照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灯具及照明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现在农村用白炽灯泡进行照明基本上已经不多见了,更不用说油灯了,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高光效、低耗能的节能灯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明灯具。同时,在装饰性照明方面,人们也渐渐有了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传统节日上,比如在春节,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人们会悬挂柔性LED串灯,通过其颜色变化或闪烁变化,使节日的氛围更为浓烈。虽说这些简单的装饰性照明所达的效果并不是多么理想,但却从侧面很好地说明了装饰性照明已经走进了农村,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被重视。展望农村未来灯具及照明的发展方向,走向绿色照明之路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沼气发电、太阳能终将成为农村走向未来的新能源,而与新能源配套的新灯具、新照明方式也终将继续改变和影响村民们的生活。
参考馆内文献:
《薛城文史》之往事回眸

上一篇: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主题教研线上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篇:聚焦素养提升,打造高效云课堂——枣庄经济学校“云端”示范课教学活动侧记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