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制瓷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陶瓷业发展迅速,佼佼者众多,而北方的制瓷业发展缓慢,陶瓷种类、数量和品质都无法与南方相较。而坐落于蟠龙河南岸的千年古村一一中陈郝村,在北方制瓷业还未见繁荣的时代,孕育了窑火传续千年的江北古窑中陈郝窑。
中陈郝村约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居民聚落,以陈郝二姓得名,因有南北陈郝,这里位居其中,故名中陈郝。中陈郝窑址以中陈郝村子为中心,方圆约有5平方千米,窑址范围较大,当地有“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之说。
泰山庙春节舞龙
考古研究表明,该瓷窑南北朝开始烧制,经隋、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发展,直至清后期逐渐衰落,前后历经1400余年。并且早在北朝时期,中陈郝就开始了瓷器的烧制,形成了交易市场。至宋、元、明、清时期,中陈郝已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
《咏董家花园》石碑
中陈郝窑址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青瓷区地处中陈郝村北,其窑址的年代为南北朝至初唐,河流两岸散布南北朝时期以来的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有的地段瓷片堆积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时而可见。而隋代青瓷窑炉的发现,更是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南北朝中陈郝窑址出土酱釉瓷鸡首壶、三彩虎枕、酱釉瓷瓶白瓷区,位于村南部,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黑瓷区,位于村西部,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施釉均匀明亮,釉色比较单一。到了清代,黑瓷器被列为贡品。白瓷区和黑瓷区的年代始于晚唐,历经五代、北宋、金、元诸朝。此外,在白瓷区金代窑炉底部发现的煤渣,说明枣庄在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代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同时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佐证。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之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北方少见,在山东省属首位。中陈郝密址地层、遗迹叠压、打破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在北方地区的古代瓷窑遗址中尚不多见。各期器和窑具的特点明显,为山东境内其他地区发现的古代瓷器和窑具的断代提供了可资对比的资料。一方窑火传续千年,延续了枣庄的制瓷文化,是这座城市生机盎然的象征。
参考馆内文献:《人文地理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