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走进枣庄市博物馆,这些原本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的细腻美丽的画作被拓印在白纸上,缓缓铺排开一个极生动的大汉帝国:
西王母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分七层:第一层中部西王母蓬发,两侧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捣药的玉兔,九尾狐和玉兔汲水;第二、三层为人物像和神兽;第四层左侧刻一人端坐和一只神兽,中部为杂技乐舞表演;下部中间有一高大的鼓,两侧有两人表演,上有两人倒立,鼓伞下两侧各有一人长袖起舞,两侧有观者数人。
女娲 伏羲 西王母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阴线刻。画面中心刻三人,西王母居中,头戴山字冠;右侧是伏羲,头戴高冠;左侧为女娲,长发后飘,三者均双手平于胸前。下有两尾鱼,鱼头相对。两侧边框饰双菱纹,下部边框刻粗斜线纹,下边两角各刻柿蒂纹。渺茫仙境的灵禽瑞兽超越现实的神话传说赖以生存的山川地理自然雕琢的广阔风貌汉画像石延续了之前的文化传统——神话传说、历代帝王、圣贤人物、成语故事、世俗生活和典章制度等。这些图像在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仙境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弧面浅浮雕。左上侧刻力士和犬逐兔;左下刻一人物和一玉兔捣药;右侧有一株大神树,即扶桑,树下一人盘坐。画面边框上刻双鱼纹,下饰双菱形纹和粗斜线纹。
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曾以渔猎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农耕文明以后,渔猎依然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汉画像石,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鱼的喜爱与崇拜。
习武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左侧有一座山,山前山后各有一人,山前耸立着两闕,中有一人侧身左立,闕右侧有二人坐立,似交谈;右侧一人侧身坐,头戴冠,右手叉腰,左手前伸,指向跪拜二人,前后各有二人张弓习武。边框饰三鱼纹,下饰三菱纹。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刻有延光三年题记。中部刻有两座重檐式闕门。闕门左有六人,胡人装束,拉弓射弩,左侧为连绵的群山;闕门上挂满了胡人的头颅,两座闕门下各有一人,闕门之间有三胡人,持弓箭向左射;闕门右侧有四人,三人拉弓射箭一乘骑,属汉兵装束。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弧面浅浮雕。画面分两层,上层刻七个人物,左侧一人躬身迎宾,右为六人拜见。下层刻五马乘骑,右侧一人躬身相送。上下以水波纹间隔,四周依次饰菱形纹、垂帐纹和粗斜线纹。
威风凛凛的车马出行图、每一处都彰显着画像内容的丰富多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对于后世的考古有着重要作用。
铺首衔环 人物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中心为兽面像,宽边山字形冠,中冠上部呈三角形,面部两只圆形大眼,眼角上翘。T字形眉、鼻,面颊两侧刻飘逸的胡纹。脸下衔一圆形大环,面容狰狞。面像左侧有二人,上人跪坐为女性,下一人站立,头戴高冠。右侧上有一鸟,下一人站立,头戴山字形冠,为男性。左右边框内饰垂帐纹。
迎宾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左有二人迎一骑,房屋中有七人,似为高朋满座。房屋两侧配重檐式双闕,闕右侧一人持彗侍人,右有二人躬身相迎,来者前有一骑,身后有两车马,前为轺车,后为辕车,车中各有二人,车后一人拱身相送。上下各有一组边框,框内饰三鱼纹和三菱形。
车马出行图像是汉代画像石墓葬中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它与舞乐杂技图、庖厨宴饮图、建筑人物图、神话传说图等共同构成了汉代画像石的艺术宝库。
龙凤 楼阁 乐舞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刻并列两座双层楼阁,每座阁楼两侧各有石闕,楼、闕相同。左楼一楼内有四人,形姿似女性,右第二人似怀抱婴儿。楼外左侧有二人,手中捧物为侍者;二楼内有五人,坐姿似女性。楼外房檐上的两侧各刻一凤;二楼排瓦齐整,檐下饰水波纹,楼顶为重檐无殿式,出檐较大,脊顶饰五鸟。右楼一楼内三人,一人跪坐,两侧各有一人,跪坐者应为楼主,楼外檐下二人,头戴进贤冠,手持笏板,朝坐者拱手而立;二楼四人跪坐,形似两两交谈。楼外房檐上的两侧各刻一龙。两座阁楼之间有乐舞三人和二人跪坐观赏,乐舞中一女子随音乐节奏长袖起舞,一人摇鼓,一人抚琴伴奏。外框上部饰三鱼纹,两侧及下边框饰三菱纹。
庭园异兽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分正面和侧面,内容正面分六层。第一层中间刻石闕,石闕上部呈三角形,两斜边处各伸出一鸟首,闕下两边各系一马;第二层五人;第三层六人,前两人身后有一动物;第四层六人,右第三人手中持物;第五层中部有一案板,上置一物较大,像宰杀动物,两侧各有二人;第六层中部有一车,一人推车,车边有两小孩,车前一人持刀在做厨,左边一人似肩挑。右侧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骆驼,驼身上有三人;下层动物形态各异。
熊虎斗图
图片说明: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左侧有一乘骑腾空奔驰;右侧一熊一虎困斗,周围藤蔓缠绕。两道边框中间饰水波纹。
熹平三年残碑
图片说明:1980年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牧村出土。青石质,长方形。碑文残存五行,计69字。此碑刻于东汉孝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墓主是伯兴之妻。书体为十分成熟的隶书,通篇体势不拘,错落舒展,用笔严谨,章法规整,展示了汉碑刚劲、沉朴、古拙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汉碑珍品。字行间有界格。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都被一一记载。参考资料 | 馆藏《枣庄市博物馆——汉画像石拓片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