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穹杯作品

女娲的传说

来源:鲁南传媒网2019-12-06

《女娲传说》

 

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从抟土造人到炼石补天,从斩鳌足立四到积芦灰止淫水,有关她的传说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有关她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课题。

那么,女娲的发祥地究竟在哪儿?那些神话的源头又是在哪儿呢?

    这里是枣庄市峄城区境内的金陵山,经过岁月的磨砺和人为的毁损,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据史书记载,金陵山“其上平下圆,状如雷鼓,四面光洁,似人工琢磨而成,女娲塚在其颠。”《峄县志》也记载,金陵山“孤绝似陵,复以陵名,而祀女娲、伏羲于其上,当为女娲塚无疑。”遥想当年金陵山方圆几百里的人们汇集于山顶祭祀女娲和伏羲,香火鼎盛,景象是何等的壮观。据现存的石碑记载,山上的女娲庙曾几经重建。

同期:《女娲遗址考》作者  田传俊:爷娘庙最早建于宋朝庆历四年。据历史记载,在清朝的嘉庆三年重修的,第三次是清朝末年又重修的,已经修了三次了。】

金陵山向西大约5公里就是我国著名的红土埠遗址,它位于峄城区阴平镇境内。因为遗址耕土层下是大量烧制陶器遗留下的红烧土,所以,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古老的土台子叫做“红土台子”。

【同期:阴平镇女娲文化传承人 赵静:红土埠当地人叫它红土台子,后来专家定名红土埠遗址。它的面积非常大,他南北可能是500米左右,东西跨度很高,河那边也是。往那边穿,不光这红土埠遗址,还有女娲洞,它是一路排过去的。】

据考证,红土埠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乃至汉代遗物,至少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了。置身这片古老的遗址,虽然早已不见往昔的热闹与繁忙,但从不经意间拾起的片片土陶上,六千年前的兴旺与繁荣依稀可现。而女娲的传说就像这古老的红土埠遗址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百姓的心间。

【同期:《女娲遗址考》作者  田传俊:我在10岁的时候,当时我母亲年龄很大了,天一直下雨。我母亲就拿着勺子说“勺子扒老天,云彩跟大山,女娲显神灵,明天就晴天。”她经常就这样,我记得这个,那时我很小。】

事实上,在枣庄境内,关于女娲的传说比比皆是。在金陵山的东面十几里有天柱山,天柱山下的天柱村里如今依然留存着年代久远的几根雕龙的“擎天柱”。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是先人为纪念女娲而雕刻的。

而距此不足百里的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就得名于“伏羲故里”。相传女娲的哥哥伏羲曾经“灼土做陶”,伏里村附近就富藏着制陶所需的黑立土、红胶泥、白高岭土和红石,周围的山林更可以提供制陶所需的大量木柴。伏里村古遗址中出土大量古陶制器和残片,鬲、瓮、罐、甑等生活用具、祭祀用具、赏玩器具应有尽有。考古学家鉴定,这里烧造陶器的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几千年来,尽管屡遭天灾和战祸,但伏里土陶却完好保存了下来。这些都印证着“伏里”就是伏羲故里的说法。

据成书于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世本》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宋代《路史》注“女娲生承匡山,在任城东南。此地接壤峄境。复有皇母山,皆其遗迹。”而《峄县志》则明确记载:“女娲塚遗址位于峄城南二十里处,金陵寺山之巅,右有平石刻字,若古篆不可识。”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之后,为了进一步繁衍生息,她和伏羲结成“兄妹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娲发现“血缘婚”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她开始积极“为妇女正姓氏,职婚姻,通行媒,以正万民之判,被称为神媒。”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枣庄不断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看到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相交的图案。

【同期:女娲遗址开发办公室  姜冬梅:  现在的人结婚要入洞房,洞房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人们是群婚,女娲娘娘说这样不行,人的素质越来越差,(要改变)。他底下的子民反对,我们就是这样,过得很好。女娲为了打破这个(婚姻制度),她把这个磨一个摆在东边,一个摆在西边,里边就是磁铁。磁铁相吸呀,一吸碰到了一起,女娲娘娘说这就是天意。说明你们就要一夫一妻制。这样,那个先结婚给他个洞房。】

除了抟土造人,女娲最富盛名的故事当属“补天”了。故事最早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一神话所描述的应该是远古的一次大地震,作为氏族首领女娲带领族人与地震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

2008年5月14日,距离红土埠遗址不到50里地的枣庄市山亭区熊耳山大裂谷,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山前那条有着“华夏最长大裂谷”之称的熊耳山大裂谷,形成于1668年的郯城8.5级特大地震。据地震史学家介绍,熊耳山与红土埠遗址都位于郯庐地震带上,根据地震预测周期推算,枣庄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后应该遭遇过一次能量相当的地震。

这次地震,给先民们留下了“天塌地陷”的记忆。女娲带领民众抗震救灾,经夸张变形之后,就成了炼石补天。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没有文字不等于它不存在。人们把“造人”与“补天”的事迹口口相传,经过一代代人的讲述,上古的历史就这样年深日久成了后世流传的神话。

女娲神话有几个特征,一是补天,二是造人,三是创立婚姻制度。实质上概括了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类本身的思考。今天看来,包括“女娲补天”、“兄妹成婚”在内的那些貌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也许就是远古先民走过的真实历程,特别是当我们结合考古发现来重新审视此类传说时,其价值更加深远。

7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北辛文化到红土埠文化,枣庄境内悠久的史前文化,奠定了女娲故里的历史基础。

2006年,峄城区的《女娲神话传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当我们捡拾起红土埠的古陶碎片,远古的气息仿佛触手可及。然而,六七千年的历史,又岂是我们面前这几部书、几件陶器、几处遗址能说清?生命终归消亡,但历史和文化却如女娲神话一样一代代延续下去……  

 
 

上一篇:邵明思和清官独杆

下一篇:情系江米人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