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穹杯作品

四张公路图

2019-12-09

“车辚辚,人匆匆,一路景象繁忙,只因道路坎坷,车载负荷过重,遇雨天更是‘毙牛无数’”。

这是清初年间,时任京官的李晓东在回家探亲时,所看到的枣庄煤矿至台儿庄运河码头沿途运输情景的真实写照。

这段珍贵的文字记载,向我们形象地还原了一百年前枣庄的道路状况。就是这条运煤的乡村大道,竟被编入了1932年出版的《中国全国最新公路全图》,不难想象当时的中国道路是一个何等的水平。

1948年底到1949年初,还是这条坎坷泥泞的乡村大道,鲁南人民上演了一幕幕滚滚车轮忙支前的壮举,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60年后的今天,一条运煤的乡村大道,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上下双向行驶的高等级专用汽车道路,历史的旧影被路旁遮天蔽日的大树覆盖。

新中国成立之初,枣庄公路因连年战乱的破坏大多无法行车,仅有滕县至平邑的25公里路程尚能勉强通行客车。在这位叫姜广礼的老公路人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收藏的《滕县专区干线公路分布图》。

(同期)姜广礼   市公路局职工

图是50年印制的这个图,这个红线标的是滕县到东郭、冯卯、店子,这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条路全长25公里,是土路。

在这张图上,虽然标有多条相连的公路,可是真正畅通无阻的并不多。“出行基本靠步辇”这就是50年代鲁南地区的交通现状。

今年78岁的刘玉信,1954年带着家里的马和车入了当时的运输合作社,成为公私合营后的第一代马车队驾驶员,说起当年的赶车运输,依然是感慨万千。

(同期)刘玉信  市运输公司退休工人

正常的往前走呢就是说,在平地坐车也好在底下也好,嘚驾......牲口就往前走,碰到路孬事先就这样把鞭子一摇,嘚驾......就这样鞭子一个劲的舞起,别的没办法那时候,你也不能疼这个牲口,一到路孬的时候,平常咱爱护它,一到路孬的时候干脆该出力的出力完了。

1958年,中国公路同当时的各行业一样,也开始了一场“大打人民战争”的“大跃进”。求快、求多,“先求其通,再求其好”是那个时期的筑路建设口号。

1959年毕业于南京交通学校的余子成,满怀革命豪迈,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大城市生活,加入了枣庄筑路大军。

(同期)余子成    市公路局原总工程师

那时候我们做艰苦的公路工作,主要是修哪条路都是步行,带着行李卷,睡的群众家,打个地铺,这就行了很简单,如果没有群众家那就搭个窝棚了,这就是50年代的情况。当时我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步行,比如说去北庄那修路,都是从枣庄走过去。

燃烧的激情,纯真的梦想,引领者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劳累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

在今天宽敞平坦的解放路,汽车的长龙埋头疾驰,仿佛是对时光的追赶。而在上世纪的1961年枣庄市的第一条煤焦油路面在这里开始铺筑,由于当时技术、设备条件不足,原计划投资8万元,铺筑6公里,仅完成了0.9公里。而这短短的0.9公里油路,对枣庄公路建设史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道路的变化自然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交织在一起,到了1970年刘玉信所在的运输公司提出了马车要丢掉鞭子。这就意味了效率低下的运输工具要被更为先进的高效的工具所替代。

(同期)刘玉信   市运输公司退休工人

到七十年代开始才丢的马车鞭子,就开始搞革新弄三轮车,就是三叉机,那时候叫敢死队。俺搞革新的时候那时候70年那时候都,往后那个路都嘡嘡叫,没心烦了,不过路吧路面不宽,上台儿庄只是6米宽的路面。

“抓革命、促生产”、“备战荒芜为人民”的时代背景下,“隐蔽、迂回、靠山、钻林”的战备国防要求,贯穿山亭南北的0909公路,成为当时枣庄市建国以来新建第一条最长的公路,两万多筑路建设者开山劈岭、修涵架桥,硬是靠着手搬肩扛、车拉人抬,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46.2公里的穿山公路的铺筑任务。这条路成为那时乃至今天山区人民通向山外的重要交通动脉。

枣庄公路前三十年实现了从“有公路可走”到“越走越多、越走越长”的历史转变。这张1978年的公路地图告诉我们,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960公里,比1950年的25公里增长了38.4倍。

(同期)余子成     市公路局原总工程师

我们现在看的图是1978年的,经过50年到78年这20多年间,接近30年发展的地图,晴雨通车了这状况就好多了,过去下雨不能通,现在主要干线都能通车了。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活力,让每个人都向往着更好的生活。谈生意、搞贩运的热潮,从那时起席卷全国,当时人们带着钱和商品四处奔波的时候,交通的重要性一下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在呼唤着、期盼着:快些、再快些!在那时,路不仅仅是交通发展要求,更承载着人们对于改革开放前景的祈望和憧憬。“富不富,先看路”,“想大富,修大路”。枣庄公路的建设者们按照“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必须打通,交通必须适应”、“普及与提高并重,以提高为主”的指导方针,实施了向高等级公路为主的战略转移。

1989年在枣园至徐州的公路中,枣庄西外环铺筑了一条长仅5公里的一级公路,揭开了枣庄公路向高等级公路发展的序幕。从那时起,似乎每个枣庄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一条条大道每天都在脚下无限延伸。

在位于枣木高速西集后伏的立交桥上,望着桥下疾驶而去的车辆,曾任这条高速道路建设的总指挥的刘书成,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同期)刘书成    市公路局原副局长

这个当时受到钱的限制,省来没有那么些钱,只能够修半幅路,所以93年初,郭振山书记到这里任职,路过这个地方,后来了解到这条公路修建的情况,亲自到这个施工现场进行视察,他决心很大,不管怎么做,资金问题千方百计加以解决,砸锅买铁也得把这半幅路修好。他讲为什么要下这个决心呢,我从济南到枣庄来,一进入枣庄地段就感到压力特别大,车辆拥挤、道路不平、速度很慢,所以这个压力就很大,本来该两个小时的路程,这三个小时你也来不到。这个道路不好、交通不畅,所以把朋友、客商都阻止在我们地界之外,他还讲了一个观点,公路就是生产力,你不要把其他都是生产力,公路本身就虽然不出产值,但是它比产值还重要。有了它会有更多的产值,更大的效益,所以公路就是生产力。

在这张1996年的地图上,我们看到了一条最为醒目的一条黄线,就是枣庄至木石的一级汽车专用公路,但在枣庄人的心里,早已定位为高速了。

公路,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窗口;公路,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写照;公路,也是一个地方形象的展示。公路对经济最大的影响就是开发和启动,让商品的交流丰富多彩,让遥不可及变得唾手可得,速度早已替代了遥远的期待。纵在天涯不言远,千里行程一日还。

六十年的公路建设已远远超出了人们想象力的极限,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枣庄公路是一幅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动脉、以县、乡村为依托,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现代公路网络,实现了市到各区间由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互联相通,以枣庄新老城为中心的新“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四张公路图通车里程对比表

年代

通车里程

对    比

1950

25公里

 

1978

960公里

1950年增长了38.4

1996

1064.6公里

1950年增长了42.58

2008年底

6539.5公里

1950年增长了261.58

 

而在这位现任枣庄市公路局局长的未来公路规划建设图中,又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更为美好的蓝图。

(同期)宋淑启    枣庄市公路管理局局长

我们看到的这张图是我们2010年到2015年干线公路的规划图,经过各级领导和我们几代公路人的艰辛努力,我市的路网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07年实现了市到区市一级公路高等级公路的互通互连,08年实现了干线公路消灭三级路的规划目标,跨入了全省公路的先进行列。下一步我们枣庄将形成有两纵两横形成的高速公路的井字形的网络。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正在建设当中的枣庄到临沂高速公路,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枣庄到菏泽高速公路,规划当中的新泰至台儿庄高速公路,包括已经建成的京台(福)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五纵八横三连的公路总骨架,努力提高公路的等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化的公路网络,为枣庄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创造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道路是一个城市速度与梦想的象征,小小的地图方寸间,记载着枣庄六十年来公路发展的巨变,每一张图不仅描绘了公路的延伸和拓展,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和留言。

在我们采访结束时,2009921日凌晨,在台儿庄大运河上又传了这样的消息。

(同期)台儿庄大桥复线项目部经理

各部门请注意,现在是2009921号凌晨零时,台儿庄运河(复线)大桥合拢开始。

祖国万岁!

上一篇:山顶村的变迁

下一篇:船闸的记忆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