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距离,路让愚昧变得文明,路让贫穷变得富裕,路甚至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取向。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也是我们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今天我们就从每天出行的交通道路说起。
同期 山亭区银山公路站站长 刘全柱:这就是我们的库房,这个呢,这个是我们当年常用的沙土路养路工具。
当这位站长打开搁置养路工具的库房时,多年不用的工具又让我们回到从前,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同期 山亭区桑村公路站养路工 王宝安:以前的那个路呢,都是沙土路,没像院子那么平,那个时候凌晨起来去回沙去,一天都得回两遍,回完以后还有什么呢,还得梳梳抚抚,你不梳呢,那个路都什么呢,沙土飞得很高,人坐车上和跳芭蕾舞似的。
养路的耙子不仅见证着山区的公路发展史,也见证着护路人的风雨历程。当年的养路人就是靠手中的耙子和铁锹,维系着大山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条砂石路。工人们用勤劳和汗水赢得了尊敬和荣誉,曾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班组”和省市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1983年山亭区没有区划以前,全区连一条柏油路都没有,主要是土路和砂石路,到了87年还没有一条二级公路,每到雨天,许多路段陷入瘫痪,可以说,天气状况就是那时山亭公路运行的晴雨表。
同期 山亭区银山公路站养路工 高运富:原来吧早晨早上路,到六点就得上路,中午吃顿饭,下午(工作)到(天)黑。人家说吧,远看是个挖碳的,近看是公路站的。晴天吧,(养路工)带的就是一身土,下雨吧带的就是一身泥。
消灭了泥路、砂石路,如今的高运富用不着再去扛着耙子回沙、匀沙了,手中的工具也换成了修理草木的剪子,劳动程度自然降低了很多。
从1964年算起,老高已在养路工的岗位上干了四十多个春秋,可以说许多像老高一样的养路工是一辈子爱路,干着路,看着路变老的。有老高这样的爱路人,有更多像老高这样的公路建设者和以苦为乐的奉献者,才有了我们今天畅通的大路。
“公路通百业兴”,大路大富,没路不富,让山区人民早已形成共识,贯穿东西的旅游通道,横跨南北的店韩一级路,山亭全区境内主干线全部实现了二级以上的优良路面。不光是路通了、路好了,山区的修路人还致力于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的理念。每一条公路都用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绿色编织着,用鲜花小草点缀着。让每个进入大山的人有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浪漫意境。
三十年有太多的回忆,留给人们的不只是蜿蜒的乡间羊肠小道,还有那车辆过后的滚滚沙尘,更有那落后的运输工具。当我们邀请老交通座谈时,早已过去了的艰苦岁月仍历历在目。
同期 原滕州交通局运管科科长 王福营:我在柴胡店干的时候,运输那是排车,后来发展到拖拉机,开始叫铁锚把,后来是十二的拖拉机,当时俺公社的一把手书记叫孔庆班,上县里来开会的时候,他回去传达会议精神,没有班车了,他不能坐去(公社),他和家里联系,家里怎么接他,那时候要拖拉机站,十二的拖拉机上城里来接他,拉回去以后,下车他就高兴得不能说了。
这位老人是1960年从部队复员后枣庄运输公司第一代驾驶员,一直到他86年退休,车辆整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说起枣庄的运输,最早要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峄县搬运工会,是伴着解放战争的轰轰炮声诞生,这也是枣庄运输业的最早雏形。从独轮车到马车队、平车队,从三叉机再到大解放,许多时候是客货不分。83年的时候,录音机还是人们追逐的神秘时尚,文化娱乐的极度匮乏,生活色彩的单一,使人们对知识对音乐对所有新鲜事物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工人们在一辆跑滕州的客车上装了台收录机,乘客们突然惊奇的感受到,能在行进的车上聆听和享受那美妙的流行音乐,生活的元素仿佛一下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杜学福:这张照片当时就是咱公司自己照的这种车辆,这种车辆咱公司当时也是唯一一台装有录音机的(汽车)。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杨家林:有的乘客呢,专门等录音(机),想听听这个音乐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杜学福:作为咱老百姓,他等半个小时,等十分钟、二十分钟,他也情愿坐这辆车
储蓄本上多起来的存款,企业仓库慢慢增加的产品,都打动着人们的内心,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活力,让每个人都向往着更好的生活。谈生意、做买卖、搞贩运的热潮,从那时起席卷全国,当人们带着钱和商品四处奔波的时候,交通的重要性一下就显现出来了。这位全国交通系统的模范标兵,对那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杨家林:特别在八十年代呢,由于咱车辆客运少,运力不足,达不到乘客当时运量要求。特别是春运期间,乘客都上不去车,我们都是硬扛硬挤,肩膀子往上扛。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杜学福:再一个上不去呢,有的乘客把窗户打开,从窗户上往里扔,人往上托。
既短又少的运行线路,已难以满足趋于沸腾的市场。
同期 滕州国运总公司副总经理 霍新地:八十年代的时候,咱们滕州市那时候叫滕县,那个时候只有一个运输车队,有三十来部客车,五十来部货车,就这么一个小车队。
同期 枣庄汽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季超: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公司长途的线路,包括市内线路都很少,最远到济南,南边到徐州。
现在已很难想象,在七、八十年代作为货运的主要运输工具竟是拖拉机。
同期 枣庄交通局运管处副处长 杜为民:改革开放之初,车辆的结构上主要以专业运输企业为主,一部分生产企业有一些车辆从事自己的货物运输。再一个,大量的运输工具依靠农村生产队的拖拉机,在农闲的时候从事运输,所以呢当时,作为运输的范围很小,拖拉机都在近距离的范围内从事运输。
同期 有到任丘、华县、北京方向去的乘客,请抓紧时间到候车大厅坐车。
今天的道路运输,可谓是独占鳌头,滕州每天外出的旅客80%以上要走汽运。
道路的变化自然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有了好路,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好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依维柯进入客运发展新旅程,可以说是高速客车的标志。到了96年枣庄客运又陆续上了大宇、尼奥甫兰、沃尔沃等高档高速客车。运输体制也由单一的国有运作,放开了私有资本的进入和参与。资本的多元化时代,带来了投资的经营积极性,推动和加快了车辆的升级换代。
同期 枣庄汽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季超:资本的多元化帮助我们企业度过了改革之初的困难时期,使我们的车辆从数量到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简陋到现在,由粗糙到舒适,社会需求大了,人们对出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期 枣庄汽运总公司驾驶员 杨家林:经过三十年的更新换代,我们的车辆也更换得非常快,并且有电视机,并且配备了饮水机,并且安装了可调的航空座椅,就拿我们从枣庄到滕州来说,原来是两小时一班,现在是七分钟一班,原来到滕州大约是三个小时左右,现在一个小时可以到达滕州。
市场经济法则,就在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当国有货运以臃肿的身体、过高的成本与激动灵活、没有太多负担的个体运输抗衡时,竞争的砝码很快就自然倾斜。不断的洗牌,让个体货运逐步脱颖而出,成为今天运输市场的绝对主角。
同期 枣庄交通局运管处副处长 杜为民:在运输经济多元体上,现在个体经营和专业经营这一块,已经占到主导地位,个体的运输业户已经占到我们市的从事运输业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个体运输的形成,多元化主体地发生变化,多以在运输的结构形式上,出现了一种灵活多变的一种形式。
(图表)1978国道省道通车里程----2007年国道省道高等级公路达到
营业性机动车辆:1978年2482辆;2007年31061辆。
公路客运量:1978年288万人次;2007年6101万人次。
公路货运量:1978年1191万吨;2007年6231万吨。
这组三十年间数据对比,我们看到不仅是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变化,更是一个交通事业跳跃发展的素描。
这位德国老先生作为受邀学者,十年间先后多次来枣访问讲学,说起枣庄的变化,他说最令他惊讶的就是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
(同期)老外
三十年的变迁已远远超出了人们想象力的极限。今天当我们可以像鸟儿一样俯瞰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时,展现在我们眼里的枣庄交通是一幅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动脉,以县、乡村道为依托,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现代公路网络。实现了市道各区间由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以枣庄新老城为中心的新“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三十年的交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是最直观的,当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交通带来的便捷。这不仅是一个行业、一个系统的成就,也是我们国家的巨大成就。我们未能更充分的全景式展现交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也许这些故事还未能更准确地折射交通的变化。但是,关于交通发展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