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马克思主义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来源:人民日报2020-04-09

核心阅读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这些动力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为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动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

■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社会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重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课题和总体进展


1961年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是当时我国一部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教材。该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在绪论之外,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国家、社会革命、社会意识及其形式、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六个方面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对概念和原理的阐发不断深化。除了继续研究上述六个方面内容,还对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社会实践的本质、形式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发展规律的性质、特点及其实现形式,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历史进步论和历史代价论,普遍交往论和世界历史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人类社会的时空结构,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学术界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以及《古代社会史笔记》《历史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作了深入研究,大大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此外,一些学者还将眼界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注重借鉴、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益成果。


深化和拓展对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


历史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重要内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主要讲历史发展的三大动力,即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研究,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这些动力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截至目前,学者们概括的历史发展动力主要有:地理环境和人口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和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交往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伴随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深入发展,我国学术界加强了对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深化和拓展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科学概括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认识。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些学者首先认识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这是由于列宁说过“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此后认识到,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因为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再后来认识到,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到,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四个特点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它是通过革命实践实现人民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是统一的,它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深化和拓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深化和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人类之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创造的,它就产生于、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且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且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抽象性和非直接实现性。它隐藏在各种社会现象的背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分析经济形式是如此,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也是如此,必须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不仅不否认和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而且认为它是历史决定论得以实现的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看来,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和揭示,为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使人的主体能动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以日益合乎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深化和拓展对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认识


社会形态及其划分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社会往往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人们可以根据实践需要,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运用不同方法划分社会形态。


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方法。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除了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还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以人的发展状况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既不能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也不能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否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二者都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均属于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此外,还可以用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形态。这样划分出来的社会形态,可以称之为技术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一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发展分期,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整个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所有这些,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具体而重大的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1日   13 版)

上一篇:动漫:提防“好心”陌生人!

下一篇:《奋进的枣庄》电子书发布

  • 举报
关闭
同类文化